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特色小镇在总书记强调的新常态背景下推出,也应该有一些与过往的大行其道不同的新思维、新套路出现。“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我们期待着!


首先需要申明,这个题目不是我的原创,而是对90年前革命导师列宁同志一篇文章的“抄袭”。他是在探讨苏维埃政权的机构改革、成立工农检察院(相当于最高检)的时候,论及这个话题的。认真拜读完以后,我觉得套用到今天全省正在热火朝天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上,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载体、新亮点。新在哪里?新在“特”,新在“小”,新在一反旧常态下的千城一面和贪大求洋,体现了“少而精、小而美”的价值追求。而这,恰恰是得到了列宁当年文论的真传:“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准则: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践行这条准则呢?有一个切实的办法,那就是不要刮风,不要搞运动,不要“排浪式”地报批,不要先以“无动于衷、行动不力”或者“资金扶持、土地倾斜”等等进行“威逼利诱”。或如革命导师在同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现在也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好慢一些。”,“应当及时醒悟过来。应当采取的解救办法是对任何冒进和说大话等等一概不相信。”,“这里最有害的就是急躁。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新常态下的发展,应当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比较充分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习近平语)”,再也不能办那种帽子牌子一大堆,图虚名、招实祸的傻事了,再也不要干那种三步并作两步走,“当年红、现得利”的“急活”了。或者换句话说,叫作“悠着点,走稳喽!”

如何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稳扎稳打地把好事办好了?一是要将名目内涵搞清楚。特色小镇和过往的工业园区有何不同?产业特色应当聚焦和体现在哪里?小镇就是指建制镇吗?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何在?其产业、空间、生态和人口又如何协调?如此等等,都需要有一番研究和探讨,甚至是反思和检讨。切不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仅凭“特色小镇”四个谁都念得上来的简体字,就顾名思义、望文生义地想当然干开了。

二是要把问题思路想明白。特色小镇建设中最大的问题似乎是产业没特色,空间没余地。但我的理解倒不尽然,恐怕最后还是一个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让市场机制在包括人和地等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实很多产业就会无中生有地冒出来。就像马云的电子商务、潘东明的赶街网(农村电子商务),本来都不是政府部门规划、部署出来的,只要你那个地方的创业环境足够好,人才和事业就会向那儿自然而然地集聚。或许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力戒政府主导、市场跟进的老路,要努力走出一条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新路来才好。

三是把前期工作做到位。特色小镇的“麻雀虽小”,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脏俱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必须郑重其事地开展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不是所有的小镇都可以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特色小镇”,也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是支撑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没有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没有历史经典产业的人文积淀和“化腐朽为神奇”,还是不要轻易去触碰那个“顶戴花翎”为好。

四是把力量资源整合好。即便前期工作得出的结论很乐观、很可靠,很值得大干一番,也要做好启动前的充分准备。

产业要有领军人物或核心团队,空间要有规划预留或整合对象,资金要有融创机制和偿还能力,如此等等。这些年来,我们新铺的摊子已经足够大,安排干部的板凳也已足够长,关键是结构还不太合理,关系还没有理顺,多动动更新改造、结构优化和体制改革的文章,把存量的能量激活出来,事情照样可以办得成、办得好。

随着上海市率先在全国不将GDP设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发展预期指标,我们关于发展的一整套价值评价体系,真是该得好好梳理梳理了。特色小镇在总书记强调的新常态背景下推出,也应该有一些与过往的大行其道不同的新思维、新套路出现。“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我们期待着!

(成稿于2015211日,发表于《今日浙江》2015年第7期,标题为《特色小镇要“精而美”》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