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我省十年新型城市化的长足发展,“我省城市化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


5月19日,省委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这是继2006年8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我省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贯彻了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我省的城市工作,明确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主攻方向。

明确这一主攻方向,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今天,要想持续健康地往前走,其问题导向的一个必然结果。无可否认,这些年来我省在实施城市化战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中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但是在“人、物、制”三个层面上,我们还是有相当多深层次问题未能有效触及,更遑论彻底化解了。

从“人”的层面来看,2015年我省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分别为65.8%和51.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和9.7个百分点。这当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需看到,这两个人口城市化率的落差竟高达14.6个百分点,也充分说明我省“人的城市化”、也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从“物”的层面来看,我省的城市发展方式,总体上略显粗放。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功能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生态环境不理想、宜业宜居性不够,还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屡禁不止的违章建筑,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难以得见的蓝天白云,没完没了的大拆大建,以及刻意造作的人工景观,都成了城市高速发展的副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多年投资建设的正面效应。城市化本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城乡建设的用地均大为增加,宝贵的土地资源仍然被浪费。

从“制”的层面来看,问题就更突出一些。因为体制安排带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全国性的相应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未实行变革以前,地方性的体制创新存在很大难度。譬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就不能低估。而落实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的机制,也绝非易事。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挑战,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也恰恰表明,我们的城市化还停留在过往那种偏重于量的扩张已然是不够了,需要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将我们城市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

对此,还是要紧紧抓住“人、物、制”三个层面,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来切实加以解决。一是深刻把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不是为了官员出政绩,而是为了百姓谋福祉。对包括常住人口在内的城市居民,要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全覆盖;要让有意愿也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可能顺畅地实现转移转岗转化,成功地融入城市社会。

二是深刻把握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目标要求,坚持城市发展的科学导向。“和谐宜居”阐明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属性。“富有活力”阐明了城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理想状态,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人类活动属性。“各具特色”阐明了城市发展特点、自然特征、人文特质的理想风貌,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美学属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既要夯实城市经济的产业基础,为市民就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和机会,同时又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让市民住得舒适、活得惬意,做到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富有的精神生活两者得兼。

三是深刻把握城市工作“一尊重五统筹”的基本思路,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这是根本的一条。在此前提之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和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生活,以绘好城市发展蓝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治理现代化,彰显城市文明度。

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我省十年新型城市化的长足发展,“我省城市化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这是一个对我省城市工作面临形势和主要任务的基本判断,是我们做好新阶段城市工作的总体把握。让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明确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主攻方向,把我省的城市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成稿于2016年6月1日,刊发于《浙江日报》)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