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究竟之前是审计署摸底时,地方政府怕追责而存在瞒报漏报,还是如今甄别时为了做大盘子,地方政府又错报虚报?恐怕干脆就是一笔“马马虎虎”的糊涂账了。

 


 

感谢论坛组织者的盛情邀请。几次推托不成,还是得“恭敬不如从命”。因为早已到点退休,如今是“江湖散仙”一个,连具体数据都不得而知,还能说出个啥道道?思来想去,那也只能避实就虚,谈点不着边际的宏观思考了。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怎么看都是你地方政府的事情。但大家不要忘记了,中国是单一制政体的国家,问题出在地方,根子恐怕还是在中央。所以讲这个话题,也不能算是“货不对路”。

 

一是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一两个、十几个少数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二是从成因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哪一位地方领导管理不当才引发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个体制性、模式性的问题。

 

三是从对策来看,未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要解决,单靠地方政府的努力也是无解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依靠全国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突破。

 

接下来,我讲三个问题。债务知多少?病根在哪里?出路向何方?

 

一、债务知多少?

 

根据20131230日审计署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止2013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为人民币17.9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万亿元。从总量上来看,尤其和中央债务合在一起后,总负债率低于国际标准,还属于安全区间。因此审计署的总体评价也是“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是对于地方债务,有几个呈现的特征却是让人非常不安:

 

一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从2010年到2013年,同口径年均增长接近20%,其中县级年均增长在26%以上。

 

二是有些地区很严重。2012年底就有近200个县、3400多个乡镇债务率超过100%,偿还压力很大。

 

三是债务投资低回报。地方政府债务投资的去向主要是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收益水平低、回收期长。甚至不少的项目不仅不产生回报,后续的运行维护还需持续投入。

 

四是高度依赖土地出让。当前中国地方债务的主要偿付来源是政府性基金收入,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75%的资金源自土地出让金。

 

当然,以上还是2013年年中的数据,如今已到了2015年。财政部原本规定各地于今年15日前上报至2014年底的地方存量债务余额,然而地方上都有个“小九九”。因为在存量确定、债务划分后,负有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债务,今后的大趋势是归于项目或融资平台自身的问题(或通过出让股权以及变现国有资产抵补解决),很难再“搭车”算是真正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也就是说中央不会给予托底解决)。而且未来地方发债规模,要与存量债务规模挂钩,因此地方上报数据时便倾向于做大债务盘子。财政部最近就发文称,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债务数据错报、虚报等问题,要求各地对初步清理甄别结果再组织开展自查,38日前将结果再次上报财政部。

 

究竟之前是审计署摸底时,地方政府怕追责而存在瞒报漏报,还是如今甄别时为了做大盘子,地方政府又错报虚报?恐怕干脆就是一笔“马马虎虎”的糊涂账了。譬如,多地城投公司索性上报了两套债务数据,据悉之间最大相差的落差竟然达到30%

 

一些研究机构也给出了独立的推算。如中金公司日前在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作了测算,参考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城投债发行量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预计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15万亿元,这是比较保守的说法。法国兴业银行估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甚至已达人民币25万亿-30万亿元。昨日看到瑞银亚洲区首席分析师陶冬的文章,他则一口咬定“地方债(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起码有20万亿元”。

 

我们浙江的现实情况,等会儿省财政厅的官员或许会有所披露。但在地方调研过程中,可知县级政府负债百亿元的不在少数,一些地方甚至在200亿元以上。每年的利息偿付就已是沉重的包袱,而且规模还在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那么,到底是何原因以至于此呢?(未完待续)

 

(本文系作者2015年4月25日在“第22届全球金融年会”的发言。)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