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系列答问的第四篇,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信息经济的开放性,从而力戒那种关起门来搞信息经济的封闭思维和体制,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信息经济是个什么东东?”围绕着这一最具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系列答问的第四篇,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信息经济的开放性,从而力戒那种关起门来搞信息经济的封闭思维和体制,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在2014年,曾对何谓信息化有个“四化归一”说。具体而言,一是“实体虚拟化”,也即人类社会所有实体性的活动,在改变原有世界物理形态的同时,也在虚拟形态上同步产生了大量的活动信息。这就恰如自然界的“如影随形”,虽然你可以不去正视它,利用它,但它总是客观存在着。
二是信息数网化,也即信息表达和传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不归为数据,现代信息技术就无从高效能地对其进行记录、识别、储存,乃至处理和加以利用。彼此分割甚至是隔绝的信息,都是片面的、狭隘的甚至是失真的东西,它违背了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系统的本来面目。
三是技术泛在化,也即信息技术本身基于应用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一项技术,往往只是一个特定领域的专有和专用。因此,技术也往往不断地分科分类,趋专趋精。但是信息技术却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适宜于广泛应用的技术。就像“水银泻地”,它能对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无孔不入”,发生“化学反应”。
四是应用分享化,也即信息化重在应用以后,和传统市场经济思维的大不同。不是独占鳌头、恶性竞争、进退杀伐、成王败寇,而是尽可免费、力推共享、兼收并蓄、互利共赢。越扩大应用,才越有自己的“地盘”;越开放分享,才越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四化“九九归一”,便是一向所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经济的信息化和信息化的经济,正是我们力主发展信息经济的初衷。信息经济是全球化的最前沿阵地,已成为国家、地区之间高水平竞争的主要领域。经合组织OECD“2015经合组织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显示,80%的成员国家都已制定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国家战略(或政策),构建了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框架,把发展信息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各类新技术,以及网约车、共享单车和慕课(在线教育)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亟需建立全球化的开放视野,通过技术、信息、产品、人才等流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但是,部分地方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工业化背景下的市场分割时代。一是未从全球化高度关注信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缺乏足够重视和支持,这将有可能对我省信息经济的领先优势构成隐患。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力图占据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二是过分追求数据资源的“独占性”和“保密性”。虚拟数据和实物资源一样,都有一个产权明晰和保护的问题。但和一切实体产权的形成过程类似,只有当人们见证了原本没有任何价值事物的真实效用之后,才会产生界定相应产权的需求,并进一步产生扩大交换以创造价值的冲动。目前数据起码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握在公共部门和平台手中、以公权力和财政支出支持获得的公共数据,另一类是与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相关的非公共数据。这两类数据都有产权问题,也都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但对公共数据,还是要强调尽可能免费开放;对非公共数据,则要强调尽可能有偿开放。并要以前者的开放,带动后者的开放。现在的问题是,既有对非公共数据的违法占有和交易,更有对公共数据的“部门占有”和“例外开放(数据开放包括进行必要的脱敏处理是原则、数据保密则是例外)”。作为率先打造数据开放平台的省份,浙江已于2015年9月23日率先上线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开放”专题网站,涵盖全省范围内经济建设等8大领域、39个省级机构数据,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设区市层面,仅有杭州推出了数据开放专题。
为此建议:一是以全球化视野谋划信息经济未来发展战略。紧紧把握国内外智能经济发展趋势,超前部署,以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为引领,尽快谋划下一代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产业,提出新形势下我省信息经济提升思路和重点,再创我省信息经济新优势。以杭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主阵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协同,加快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关键应用技术的创新。协调推进信息经济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大力吸引国内外信息经济先进科研机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的同时,引导支持省内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浙江作为新经济领军者的国际话语权。二是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大力度抓好《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54号)落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浙江政务服务网为载体,各地区加大数据开放力度,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利益的阻碍,引导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数据开放意识。支持市场主体利用全省信息资源开展业务创新,营造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数据环境”。
(2017年5月29日成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