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已成为发展不容置疑的生命线,企业和企业家如此,国家和民族如此,人类和机器人(人工智能)也是如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人和人、人和非人、人和地球永无休止的大博弈中,胜利将永远属于永续创新的“新新人类”!
知识的本质和“新新人类”
昨天刚写了一篇城市化的文论,题目是套改周天勇教授的。今天再写一篇发展时评,题目还是“套改车”:将张维迎教授“知识的本质和企业家精神”演讲标题的后半句,改成了“新新人类”。
套改很不严肃,但这还算是“小事一桩”。真正的大事是一模一样的内容,居然标明的作者大相径庭。一说是张维迎的,一说是周其仁的。前日我还在杭州和周老师有一番交集,居然也就疏忘了当面问询一下。但从我有限的阅读来揣摩,文论大抵还是张老师的“风格”。
咱不是搞传媒的,更不具有网管的职能,之类的穷根究底、以正视听,咱也就不掺乎了。单就内容而言,绝对是一篇好东西——知识厚重,且又文采斐然;论证严谨,且又思绪飞扬。
关于优秀企业和平庸企业、人类和哺乳动物,甚至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天才还是庸人的差别,张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应当具备的常识:不会超过5%,甚至不会超过2%(相当于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差距)。为此,他套用社会上的一种流行说辞,把“身体的健康”换成企业家精神,说导致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差距在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
这似乎有点费解,推论也有点武断。于是他绕回到知识的本质,从根上说起。无论是哈耶克的“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能用诸如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反之,则是那些类似诀窍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或谓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是迈克•博兰尼的“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tacitknowledge)”(默性知识的基本特点是没办法进行有效传递,但它对创造性的决策非常重要,也体现出对所有显性知识的支配性地位)。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差别,源于他们对形成决策所基于的知识结构不同。“企业家决策主要靠软知识,管理者决策主要靠硬知识”,“真正企业家的决策不是来选择手段满足给定目标,而是寻找可选择的目标和手段本身”,“换句话,管理者是使用工具,企业家是创造工具。管理者是实现目标,企业家是创造目标。”
正因为如此,张老师得出的结论是:“ 企业家精神是超越数据的。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这完全是错误的。”“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
这样一来,张老师就把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划上了等号。毫无疑问,从理论抽象的意义上,需要对知识的本质作出硬软显默之类的划分,以有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我们又要十分注意,不要将这种理论抽象,简单地平移到现实生活的有机体分析中。
张老师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他把仅仅“源于数据”做决策的企业家叫作管理者,而把同时又能“高于数据”的管理者叫作企业家,用意正是在这里。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分析和看待,是不是还有点绝对化,打击面也大了一点?记得许小年先生在今年4月中欧校友会上的一次演讲(“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来自德鲁克的忠告”)中提及,他把企业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交易型企业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第二类是管理型企业家,他们不是循规蹈矩、执行命令的管理者,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创新。第三类叫做创新型企业家,例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今天用到‘企业家’这三个字通常就指这类企业家,但这并不意味前两类的企业家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对长年在办企业和管企业的“主官”岗位上工作的人,一般地还是尊称企业家为好。但企业家的境界有文野、水平有高下,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其间的落差,主要体现在决策基于的软知识和默性知识的多少也不错,但似乎没有必要对此“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将那些创新意识和能力稍逊一筹的企业家摘去“顶戴花翎”,打入“管理者”的“另册”。
其实,并非企业家、其它的如书法家、艺术家之类,都有同样的问题。临帖能够以假乱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您不叫他书法家也不行,但其人又绝非源于帖而高于帖、出神入化、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家。
由知识的硬软显默引出创新思维的有无强弱,并将创新落差对于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荣辱成败的意义,阐述得如此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是张老师对EMBA新生入学最好的点拨和开悟。由此我想到了去年底在浙商内部引发的那场虚实经济的论争,其实也牵涉到理论抽象和现实比附的合理性问题。从理论抽象的层面上,金融和信息当然归于虚拟经济,制造和房地产当然归为实体经济。但问题的要害,却是在于脱离两者正常关系的“泡沫”多少。为实体经济正常运转所需的金融应姓实而非姓虚,而超过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制造业过剩产能则应姓虚而非姓实。振兴实体经济,并非简单打压所谓的虚拟经济,也并非一味扩展所谓的实体经济,关键还是在挤泡沫,且无论这种供需脱节的泡沫是产生于理论抽象意义上的何种经济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由农耕经工业现在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发展对于创新的倚重将会日甚一日、无以复加。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企业,要被市场淘汰;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国家,也要被“开除球籍”(毛泽东语);包括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民族,最后终究会走向消亡。
“新新人类”为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台湾流行语,有“年轻”、“新潮”、“不同于旧时代的人们”之意涵,主要泛指当时仍是国中生、高中生的“6年级生”。“新新人类”一词最前面的“新”,是修饰后面的“新人类”。由于原词在快速变化的潮流面前已略显单薄,因而需要在“新人类”前面再予追加。而巧妙地运用叠语,则更能表达该类种群的新风尚。
日前,阿尔法狗和世界第一的围棋高手柯洁的人机大战已落下了帷幕。基于“人脑和经验”的人类,毫无悬念地输给了基于“电脑和拥有深度学习能力算法”的人工智能。创新已成为发展不容置疑的生命线,企业和企业家如此,国家和民族如此,人类和机器人(人工智能)也是如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人和人、人和非人、人和地球永无休止的大博弈中,胜利将永远属于永续创新的“新新人类”!
(2017年5月29日成稿)
知识的本质和“新新人类”
昨天刚写了一篇城市化的文论,题目是套改周天勇教授的。今天再写一篇发展时评,题目还是“套改车”:将张维迎教授“知识的本质和企业家精神”演讲标题的后半句,改成了“新新人类”。
套改很不严肃,但这还算是“小事一桩”。真正的大事是一模一样的内容,居然标明的作者大相径庭。一说是张维迎的,一说是周其仁的。前日我还在杭州和周老师有一番交集,居然也就疏忘了当面问询一下。但从我有限的阅读来揣摩,文论大抵还是张老师的“风格”。
咱不是搞传媒的,更不具有网管的职能,之类的穷根究底、以正视听,咱也就不掺乎了。单就内容而言,绝对是一篇好东西——知识厚重,且又文采斐然;论证严谨,且又思绪飞扬。
关于优秀企业和平庸企业、人类和哺乳动物,甚至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天才还是庸人的差别,张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应当具备的常识:不会超过5%,甚至不会超过2%(相当于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差距)。为此,他套用社会上的一种流行说辞,把“身体的健康”换成企业家精神,说导致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差距在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
这似乎有点费解,推论也有点武断。于是他绕回到知识的本质,从根上说起。无论是哈耶克的“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能用诸如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反之,则是那些类似诀窍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或谓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是迈克•博兰尼的“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tacitknowledge)”(默性知识的基本特点是没办法进行有效传递,但它对创造性的决策非常重要,也体现出对所有显性知识的支配性地位)。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差别,源于他们对形成决策所基于的知识结构不同。“企业家决策主要靠软知识,管理者决策主要靠硬知识”,“真正企业家的决策不是来选择手段满足给定目标,而是寻找可选择的目标和手段本身”,“换句话,管理者是使用工具,企业家是创造工具。管理者是实现目标,企业家是创造目标。”
正因为如此,张老师得出的结论是:“ 企业家精神是超越数据的。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这完全是错误的。”“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
这样一来,张老师就把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划上了等号。毫无疑问,从理论抽象的意义上,需要对知识的本质作出硬软显默之类的划分,以有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我们又要十分注意,不要将这种理论抽象,简单地平移到现实生活的有机体分析中。
张老师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他把仅仅“源于数据”做决策的企业家叫作管理者,而把同时又能“高于数据”的管理者叫作企业家,用意正是在这里。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分析和看待,是不是还有点绝对化,打击面也大了一点?记得许小年先生在今年4月中欧校友会上的一次演讲(“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来自德鲁克的忠告”)中提及,他把企业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交易型企业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第二类是管理型企业家,他们不是循规蹈矩、执行命令的管理者,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创新。第三类叫做创新型企业家,例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今天用到‘企业家’这三个字通常就指这类企业家,但这并不意味前两类的企业家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对长年在办企业和管企业的“主官”岗位上工作的人,一般地还是尊称企业家为好。但企业家的境界有文野、水平有高下,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其间的落差,主要体现在决策基于的软知识和默性知识的多少也不错,但似乎没有必要对此“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将那些创新意识和能力稍逊一筹的企业家摘去“顶戴花翎”,打入“管理者”的“另册”。
其实,并非企业家、其它的如书法家、艺术家之类,都有同样的问题。临帖能够以假乱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您不叫他书法家也不行,但其人又绝非源于帖而高于帖、出神入化、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家。
由知识的硬软显默引出创新思维的有无强弱,并将创新落差对于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荣辱成败的意义,阐述得如此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是张老师对EMBA新生入学最好的点拨和开悟。由此我想到了去年底在浙商内部引发的那场虚实经济的论争,其实也牵涉到理论抽象和现实比附的合理性问题。从理论抽象的层面上,金融和信息当然归于虚拟经济,制造和房地产当然归为实体经济。但问题的要害,却是在于脱离两者正常关系的“泡沫”多少。为实体经济正常运转所需的金融应姓实而非姓虚,而超过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制造业过剩产能则应姓虚而非姓实。振兴实体经济,并非简单打压所谓的虚拟经济,也并非一味扩展所谓的实体经济,关键还是在挤泡沫,且无论这种供需脱节的泡沫是产生于理论抽象意义上的何种经济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由农耕经工业现在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发展对于创新的倚重将会日甚一日、无以复加。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企业,要被市场淘汰;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国家,也要被“开除球籍”(毛泽东语);包括缺乏创新思维和行动的民族,最后终究会走向消亡。
“新新人类”为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台湾流行语,有“年轻”、“新潮”、“不同于旧时代的人们”之意涵,主要泛指当时仍是国中生、高中生的“6年级生”。“新新人类”一词最前面的“新”,是修饰后面的“新人类”。由于原词在快速变化的潮流面前已略显单薄,因而需要在“新人类”前面再予追加。而巧妙地运用叠语,则更能表达该类种群的新风尚。
日前,阿尔法狗和世界第一的围棋高手柯洁的人机大战已落下了帷幕。基于“人脑和经验”的人类,毫无悬念地输给了基于“电脑和拥有深度学习能力算法”的人工智能。创新已成为发展不容置疑的生命线,企业和企业家如此,国家和民族如此,人类和机器人(人工智能)也是如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人和人、人和非人、人和地球永无休止的大博弈中,胜利将永远属于永续创新的“新新人类”!
(2017年5月29日成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