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发展“新实体经济”,也即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实体经济”

(之一)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都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我注意到,报告在强调本届五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后,从第五部分开始,衔接后30年两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各个方位和角度,展开了对未来重点任务和工作部署的描述。譬如对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板块,就提出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命题,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十九大报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这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下是转型发展“攻关”的“迫切要求”,以后是科学发展“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份量,就不用我再赘述了。但我们可以琢磨一下,这个体系中间最要害、最核心的东东是什么?对我们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到底具有何等的意义?

 

有人说,最要害的是振兴“实体经济”;有人说,最核心的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但我说,是发展“新实体经济”,也即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谁都知道,眼下中国的经济界、特别是企业界,对虚实经济历来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反映在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过程中,就再现了某种当年文革时期的“打语录仗”现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注重思想性本来是党代会报告的一大特色,如果学了半天对何谓实体经济、何谓虚拟经济,何谓新实体经济都还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那我们恐怕就还不能算是真正学到了“点子”上。

 

从理论抽象的意义看来,一切通过有形的资源转化从而满足人类某种特定物质性需求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实体经济;而一切通过无形的资源转化从而满足了人类某种特定精神性需求的经济活动,都属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其实不过是通过不同形态的资源转化,从而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不同需求经济活动的一种分类,并没有更多的内涵。只要是提供了满足人类需求的有效供给,相关的经济活动都是值得人们肯定的,并不存在着什么“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重我次”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分野。

 

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和文字语境下,非常不幸的,我们简单地把虚拟经济和经济泡沫画上了等号。脱离加工制造等实业的资金“空转”、以钱生钱,我们把它叫作了虚拟经济。脱离“房子是用来住的”之常识,大量闲置、投机炒作,我们又把它叫作了虚拟经济。脱离了真实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我们也把它叫作虚拟经济。很显然,虚拟经济就是个小盆友看电影时常常挂在嘴边的“大坏蛋”!

 

突然有一天,国家领导人指出,房地产业也是实体经济,就连电子商务也不是虚拟经济,这一下子又把人们打到闷葫芦里去了!那还有谁才是真正的“大坏蛋”啊?莫非就剩一个金融业了!

 

可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的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又说了:“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金融毫不含糊地取得了和实体经济“平起平坐”的“同等待遇”。

 

很多人咽不下这口气,网络信息业怎么也得算是一个“大坏蛋”。您看马云的阿里巴巴,一件商品也不生产,就是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把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一下、撮合成交,结果一上市马老师就成了亚洲首富,三年公司总市值就翻到了4500亿美金。这挤垮了多少实体店不说,还让不让人活了?

 

由此看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虚拟经济就是个“大坏蛋”,“大坏蛋”就是个虚拟经济。既然是坏蛋,就要全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虚拟经济,自己倒不甚了然了。(下接之二)

 

(2017年11月16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