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零售”是对消费升级背景下电商发展的全新谋篇布局。
打造“新零售”的“中国样本”
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标题下,一方面强调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另一方面,又重申了“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共同的指向,首推现已被媒体广泛引用的“新零售”。
“新零售”最早由马云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提出,在他看来,“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是对消费升级背景下电商发展的全新谋篇布局。这里的“新”,着重体现在三大融合:一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与传统电商相比,新零售开始把触角延伸至线下。零售店的线上品牌,开始和线下的实体店打通,形成了零售端的全渠道体系;货物配送则从单纯线上的配送,转向线上跟线下的仓配送一体化,跟实体店铺的配送联动起来,形成了配送端的全渠道体系。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移动支付、物联网、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体感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传统零售行业的改造提升,催生了超市餐饮化、无人零售等新零售业态,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全新的、更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显然更容易得到消费者及资本的青睐,在资本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助力下,技术得以快速迭代更新,由此实现商业模式对技术的“反哺”。
三是“高质量”有效供给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融合。平台上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提供了精准的消费者画像,实现了对用户需求更为实时和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到供给端,引导品牌销售商按需销售,品牌制造商按需进行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契合。
在探索“新零售”的前进道路上,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力量已经先行一步。其火热推展之势,甚至颇有点“东学西渐”的意思了。
近年来,阿里巴巴选择“重回线下”,3年豪掷2000亿,先后与银泰百货、苏宁云商集团、三江购物超市、百联集团、高鑫零售等传统零售大佬达成战略合作,整合其深厚的线下运营力量,在家电、商超等多个领域全面铺开“新零售”。
2017年7月,阿里创新推出了被戏称为“四不像”(即不像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菜市场)的“新零售”业态——盒马鲜生。其30分钟、3公里生活圈的概念,以及不打折扣的服务能力,吸引了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在内的全球一线零售品牌的组团学习。
刚刚落下帷幕的天猫“双11”,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超100万商家、14万品牌倾心投入,“全球共振”效应凸显;总交易规模高达1682亿元,同比增长39%,较2009年增长3364倍;完成千亿交易额的用时,从18个小时骤减至9个小时,交易速度再创新高。与此同时,支付成功峰值则从12万笔/秒,跃升至25.6 万笔/秒,商业能量全面爆发。而支撑其“蛙跳式”增长的,正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贸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增值应用”。
与此同时,阿里正在加速海外布局。阿里云在香港、新加坡、日本、迪拜、欧洲、美国西部和东部、澳大利亚等14个区域的基础上,宣布增设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飞天数据中心,以在线服务方式面向全球输出云计算能力。通过先后投资新加坡邮政、印度电商Paytm、东南亚第一大电商Lazada等,持续扩张海外版图。前不久,更是宣布成立eWTP投资工作小组,全面发力以eWTP为核心的全球化战略,助力世界中小企业之间的跨境电商交易。
我们也欣喜地注意到,在推动“新零售”蓬勃发展之时,各大电商也不忘在配套设施领域开展积极的创新探索。如阿里的超级机器人旗舰舱,实现上百台机器人自动发货,推动订单处理能力再上一个层级,有效缓解了快递“爆仓”之痛。苏宁物流推出“共享快递盒”,在包括杭州、深圳、重庆等在内的13个城市试水绿色物流,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和资源消耗。
当今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当上一秒还有人在抱怨电商对线下零售业产生巨大冲击的时候,转眼两者已经“携手并进”、“共谋新篇”了。形势比人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顺势应时,积极拥抱已经到来的“新零售”时代,全力打造“新零售”的“中国样本”,推动中国新经济的海外辐射力和影响力,再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2017年11月22日成稿)
背景文章:
张勇对话刘俏:
“中国方案”为世界带来启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