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彻底摒弃“唯GDP论”,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高水平地发展“新实体经济”——尽管怎样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答案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三条,却毫无疑问是无出其右的首要首选!

 

怎样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第一,在转型发展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摒弃“唯GDP论”。第二,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第三,顺应人类社会信息化大趋势,高水平地发展“新实体经济”。

 

 

 

 

怎样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



据新华社瑞士达沃斯1月24日电, 当天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发表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稳定》为题的致辞。

 

据传刘鹤是中央高层顶尖的经济智囊人物。他在十九大履新后第一次出访,就是代表国家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因此,不能把他的致辞看作是个人的表态,而是对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种高规格解读。对此,他自己也直言不讳:“施瓦布主席希望我借这个机会介绍中共十九大和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政策,我做一简要回应。”

 

刘鹤的讲话眉清目秀,言简意赅。他以“一个总要求、一条主线、三大攻坚战”,概括地描摹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其中起统领作用的,就是五个字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这从他为致辞精心拟取的标题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提到“高质量发展”,马上会让我们联想到15年前中央提出并号召全党大力贯彻的“科学发展观”。发展都已达致主观愿望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境界了,那还不近乎于掌握了“绝对真理”?!但是,实践也告诉我们,理论提得好,更要实际做得到。不然的话,任何动人的口号,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不能转化为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后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特别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第一,在转型发展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摒弃“唯GDP论”。人是有思想、有价值追求的社会动物,而经济工作又是人参与其中的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社会活动,因此,发展经济一定会有一个发展的导向也即工作的指挥棒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全党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转型。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却也产生了将发展简单等同于增长、把增长又简单归结为GDP增长的重大偏差。党的多次战略部署,都聚焦于增长速度特别是经济总量的“翻两番”,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这种认知局限。

 

尽管这在着重解决温饱和小康阶段任务时,似乎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合乎时宜的决策,但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从而进入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时刻,显然就需要改弦更张、另辟蹊径了。事实上,在经济增长早已成为不言自明的常识之时,党的十九大未再就经济增长速度作出任何定量安排,也是一种导向变化的明确引领。对此,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先生在对十九大报告作出权威解读中讲到:“不提GDP翻番目标,并非不要经济增速,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回望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解放包括人在内的社会生产力。大包干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一下子点燃经济体制改革的燎原之火,说到底还是因为它是一场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真实改革。它所调动的亿万群众的创业创富主动性,足以冲破计划经济僵化模式的铁石桎梏。

 

但一味的放开搞活,只能是和改革的“起步阶段”相适应;而全面深化改革,终究要将终极目标定位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但“一种倾向”,有时往往也会“掩盖另一种倾向”。以消减甚至丧失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家内生积极性为代价的管控,貌似四平八稳和精密有序,事实上却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和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显不同,去年末的会议格外强调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尤其是“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

 

对于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中央的决策有一个日趋明晰的过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坚定。但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背景下,“国进民退”乃至“政进市退”的沉渣不免泛起。对此,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回应。杨伟民先生指出,将全深改《决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句中的“和”去掉,再加一个“逗号”分成两句,“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是一项比改革方案还要重要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和立场。对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带来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第三,顺应人类社会信息化大趋势,高水平地发展“新实体经济”。在理念、体制之外,科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体现在很多领域,但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科技,仍然当属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械化、电气化相比,只有信息技术才具有相应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泛在意义。以种养业、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固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但在全球发展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只有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才是实体经济的出路所在。这正如十九大报告所精准指明的,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融合到位的新经济形态,正是引领未来的“新实体经济”。

 

彻底摒弃“唯GDP论”,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高水平地发展“新实体经济”——尽管怎样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答案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三条,却毫无疑问是无出其右的首要首选!

 

(2018年2月4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