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危机在和改革赛跑。

 

 

 

 

危机催生改革

 

种种迹象,提醒着人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无可回避地步入了一个“拐点性的阵痛期”。这个阵痛期,本应在上世纪末出现,但因为我们成功地加入WTO并深度介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似乎水波不兴地,我们也就越过了千山万水。接着是华尔街的金融海啸乍起,拖累了全球经济哀鸿遍野,但我们重拳一出手,偶尔露峥嵘,也就轻轻松松“搞掂”了——全球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

 

但是,看似顺利的这一切,我们都悄悄地回避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当我们的人均GDP水平到了应该彻底实现经济转型的时候,我们却都借助了外部需求和货币需求,把这个实质性任务的完成延宕了过去。电影《断背山》上的台词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从2007年二季度当季GDP增长14.9%,五年多来一路下滑到刚刚过去的当季增长7.5%,增速几乎跌去了一半。即便是在短短几年就将全社会的融资总量飙升至全球第一,似乎还是无济于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佐军断言:2013年的7、8月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尽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它就会成为当下的现实。但这还是警醒了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前行必须改变,否则死路一条。

 

这种改变过往我们不是未曾经历过,35年前的那一次义无反顾的针对计划经济的反动,从此开辟了经由市场化而走向大国和平崛起的凤凰涅槃。但是,大转型会是一蹴而就的吗?不会!它注定要经历太多太多的曲折和回环。但是这一次,似乎一切可能的腾挪和取巧都已经没有余地了。那出路在哪里呢?第一是直面,第二是逆袭。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的,面对挑战,一味地莺歌燕舞、报喜不报忧,又能有什么切实的行动呢?我们已经错失了不少的良机,这一次,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采用鸵鸟和拖延政策了。

 

所谓逆袭,无非“改革”两字,那就是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和运行机制,改弦更张,别开生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切深层次病症,都源于过往改革的不彻底和不到位,有时甚至是沉滓泛起、死灰复燃。当发展的动力归于沉寂、秩序又渐趋失范之际,我们不能指望光靠挥霍当年的改革红利,而烈火烹油的繁华又能维持多久?是到了痛下决心厉行变革的时候了!

 

譬如,谁都承认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最大的内需所在。但是,在一切体制性的变革不曾发生的情况下,它顶多不过是一种潜在的需求而已。试想当城乡土地市场不能一体化,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不能价值化、货币化、资本化的时候,农民靠什么作为本钱来完成他们的市民化?当土地财政不能被果断中止,城市最终要靠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舒适的人居环境来集聚人口、扩大规模的时候,城市又怎么会走上“人的城市化”的人间正道?

 

又譬如,谁都知道创新驱动发展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但是,在所有体制性的变革不曾发生的情况下,它顶多不过是一种动人的口号而已。试想当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能被承认和保护的时候,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么能被有效的激活?当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没有建立和健全的时候,科技创新成果又依靠什么走向市场、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当然,作为有着责任担当的执政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任何重大的决策及其执行,都会有一条无法逾越的底线,那就是必保的就业和民生。恰当地把握变革和稳定之间的动态平衡,长短结合且标本兼治地解决好当前涉及全局的最紧迫难题,是下半年包括执行新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决定,始终都不能轻易犯错的事情。

 

危机在和改革赛跑,危机催生改革。作为地方和企业而言,在这样一个大转型的背景之下,拥有一批更坚定、更清醒、更有作为的领导人和企业家,可谓是最大的幸事。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依靠生态环保“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举措,包括做强都市圈以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谋略,都是顺势应时的明智之举。而“做企业的要自己准备好过冬的棉袄”,“没有好不好,关键看你行不行”的企业家言,更是对即将到来的大改组、大洗牌,树立了足够的自警和自信。这些浙商在当年改革实质性启动之际的本色表达,正是应对挑战的最好心理武器。或许因为好日子过得太久了,我们变得有点弱不禁风,但这不过是在重复区域和企业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风浪,“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013年7月23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