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让公开的公开,造假的才无处可藏。日前,因受清华大学孙立平老师的《急,很多问题就出在这里》一文启发,写了一篇《经济工作的大忌之一:急》。当时就打算要涂鸦一个系列,譬如“假”呀,“虚”呀,“一个个慢慢地接着写下去”。这不,今天就再来上一篇。

 

 

 

 

这个字是经济工作的大忌,必须防范

 

    有形的制品造假,无形的服务也造假。在一国经济发展必然历经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提升的过程中,中国显得分外艰难,往往也在于服务的造假成本更低,识别更难,为害更烈,人人忌惮而更难治理。

    基础数据造假,决策必然失误。大办公共食堂,“敞开肚皮吃饱饭”,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因为是有假数字支撑的生产能力在那里呢,“雄壮”一下并非“不靠谱”。那个时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求层次相对也比较低,“手中有粮”就“心中不慌”了。但拿到现在试试,整个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这么高,要是本币币值不能稳定,“P2P”连日“爆雷”,股市、房市等资产大幅度贬值,虽然不至于马上饿死人,但波及范围广,危害就大了。

    为什么会造假?因为有利益诱使,而凡人也都会有逐利动机。商家厂家造假,是因为想不劳而获,起码是少劳多获,能攫取到正常利润之外的“超额利润”。而管理部门和官员吏员作假,也逃不出趋利避害、投上所好的需要。从政就要进步,进步就要有政绩,而政绩则要体现在数字上。正因为有“数字出干部”一说,有的干部自然就要“出数字”了。

    造假流行,危害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会延伸至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诸多领域,成为一种普遍蔓延的可怕瘟疫。假年龄、假履历,假身份、假婚姻,假机构、假职务,假作品、假成果,什么都可造假,而且很少有人受到有杀伤力的惩戒。老实人总吃亏不行,于是也来“东施效颦”。人们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不得不加大防范力度。为了社会和谐安定,有司也抽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围堵和打击。如此“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最后的结果,就是增加经济活动的交易总成本,降低经济产出的净收益。

    由此思路,投资项目的审批也可以探索实行所谓的“承诺制”。对照法规既定的准入和建设标准,业主便可确认未来投资的政策可行性,而不用再去贿赂那些有“自由裁量权的经手官员。反过来说,有了自律,事中事后的监管和他律,或许才更为切实和有效。企业IPO的审批制早晚要改为注册制,其中的道理应该也是相通的。

                                                                                                                                          (2018年7月21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