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就是“集聚+化人”。

 

 

 

 

 

在云和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座谈会上的讲话

 

(之一)

 

……我和城市化理论及实践的交集,就是这么一个“工作+研究”的过程。还是主席那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在座的各位,都是一线的领导,“真知”其实都在你们手里,而我们更多的却是“书生报国”、“纸上谈兵”。今天有幸参加这么一个神仙会、务虚会,头脑风暴碰撞会,我觉得很受教育,也很受启发。很多理念,很多思路,包括十七年来云和“小县大城”的实践探索,都抓住了新型城镇化的真谛和精髓。而且在实践中对问题的把握、思路的谋划,我觉得也都是很精准,头绪也是很分明的。限于时间,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把握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因为规模经济的需要,一定要对生产力进行密集布局。恩格斯说的,最早就是因为建了工厂,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很多农民到厂里来做工以后,就会在“工厂的近旁形成一些村镇”。这个“村镇”,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行政建制,实际上就是居民点。最后他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村镇(居民点)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这个所谓的“变”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我对城市这个概念的定义,也是无师自通,自己悟的。什么叫城市?城市就是二三产业和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及其赡养人口),高密度地集聚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我们就把这个空间叫做城市首先是产业集聚,其次是人口集聚,然后再按照集聚地也就是城市的要求,农村人口(新市民)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口城市化过程。所以说,城市化“化”的是什么?“化”的是人;什么人?农民,或者叫做“农业转移人口”。因此,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乡下人变城里人,农民变工人,变成城市二、三产业就业者的这么一个过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坚信,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一说也有20年了。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就是“集聚+化人”。

 

 

二、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剖析

 

中央是从新世纪开始提出推进城镇化的,这么些年下来,应该说成绩是主要,但是问题也不少。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见物不见人”。“人的城市化”,变成了单纯的城市自身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还有一句跟在后面说得比较难听的,就是“要地不要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但是在这些土地上的原住民、农民怎么办?却没有答案。这些年来这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当然还远未到位。第二就是扩量不提质。就是城市规模平面扩张,城市经济粗放增长,城市化的质量很差。我原先有个展开的说法是四句话,叫作“见物不见人,兴城不兴业;重形不重神,扩量不提质”。“兴城”也就是搞城建很积极,但是产业的基础夯得不实,城市化唱了一出“空城计”,严重的变成了“空城鬼城死城”。“重形不重神”,就是农民到城里来就业和生活了,但人文精神、素质素养没有相应提高,思维和行为方式还都是旧的,缺了那么点“精气神”的神。但是高度抽象的话,其实就是两句话:“见物不见人,扩量不提质”。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就要“新”在“见人”和“提质”这两点上

 

 

三、对城镇化地位的再认识

 

城镇化的地位有多重要?照我说,它是高层次的人类发展规律层面的问题。走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自鸦片战争近二百年来,我们中国的所有志士仁人,包括孙中山,也包括毛泽东,最后的目标都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但是,这个理想境界怎么才能达成呢?路子有很多,但看起来能上升为规律的,大的有三条。第一条,工业化。农业国要变成工业国,“一二三”的产业结构,要经过“二三一”的转换,最后进入到“三二一”的后工业社会。没有完成工业化,你的生产力永远是落后的,也是要“挨打”的。第二条,城市化。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稳定地转移到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转化为市民,融入城市文明。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条,市场化。斯大林模式想得很好,叫作“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发展”,但事实上做不到。发达国家率先做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也做到了,短短几十年下来就迎头赶上,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改革开放是什么?我用最简洁的三个字来回答,就是市场化。我刚刚在《刘亭随笔》的公号上发了篇文章,叫作《坚定市场化改革的信仰》,大概有5000字,我把它再转发到朋友圈的时候,写了一段话:“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来说事,看来(笔者)有一点点‘捉急’啊……”。这是调侃式的网络语言,“捉急”就是“着急”的意思。现在我们中国的不少问题,最后都与改革的“半拉子工程”有关。现在的经济形势很严峻,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普遍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家,公务员,或是普通老百姓,似乎都有点儿在那里等待和观望。

 

原来计划经济就是“等靠要”。改革开放从农村大包干开始起步,也就是说不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了,集体的地分给你,归你去摆弄:种什么,种多少;卖什么,卖什么价,都是你农户接受市场的信号,自己说了算。有人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事实上,恰恰是这一招,把困扰我们执政党几十年的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一下子给彻底解决了。所以说,改革开放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把你一个“磨道驴——听吆喝”的被动的老百姓,变成一个创新创业创富的主动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一条。

 

但是光有这一条够不够?还不够。市场化还有一个与时俱进、臻于至善的过程:初级的市场化,要进到高级的市场化;浅表的市场化,要进到深层的市场化;传统的市场化,要进到现代的市场化。有人说发展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这话不错。但他觉得市场化只有效率,缺乏公平,这就值得商榷了。问题不是出在市场化上面,而是出在你的市场化“半途而废”上,因为半拉子工程有时看起来,真还不如一块“白地”好办。真正到位的市场经济,第一个应该是“产权要明晰”,第二个是“信用要健全”,第三个是“法治要完备”。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吗?

 

 “下半程的市场化”不到位,那你这个市场经济肯定就是扭曲的市场经济。扭曲的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恐怕看起来还会比没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更多。小平同志晚年跟他弟弟邓垦说,一开始以为只要发展起来就行了(可以理解为“一块石头两只猫”,把经济搞活就是了),但现在看起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不少,还更难解决。这就是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初级市场化以后的问题,你不接着去正视、去解决,结果问题一多,连市场化的“初心”都成了负面的东西,摇摇摆摆地还想走回头路,这怎么行?我们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这三个“化”是同一个水平的发展大计。这“三化”缺一不可,良性互动。其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当然,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肯定是行不通了。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现代化”的“新三化归一(现代化)之路”,这就是我的发展观。我是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城市化的历史任务的——你不完成城市化的任务,那你要实现现代化,干脆就是“墙上挂帘子——没门”!

 

(下接之二)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