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城乡一体化的“体”,是体制的“体”,是指包括人和土地在内的要素,能够在城乡间无障碍地公平交易、自由流动。

 

 

 

 

在云和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座谈会上的讲话

 

(之三)

 

(上接之二

五、新型城镇化要靠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我们现在的新型城镇化,卡来卡去就卡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上了。城乡土地至今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张皮。这怎么搞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里有啥我农村有啥,那叫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不尴不尬。城乡一体化的“体”,是体制的“体”,是指包括人和土地在内的要素,能够在城乡间无障碍地公平交易、自由流动。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才是把新型城镇化搞成“扭曲城镇化”的节奏

 

多年以前,我提出浙江未来二、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是两个。一个就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主要是发展以网络数据、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数字)经济。当然,这个广义的信息(数字)经济,除了纯粹的信息产业(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设施建维+内容生产)之外,更大的一块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或谓“经数字化改造的传统实体经济”,也就是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你这个木玩产业怎么纳入数字经济,那就看你接不接这个领子、搭不搭这班车了。你要有这个意识和作为,也是完全可以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你的木玩产品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品牌营销,能不能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这个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那么另外一个主体形态,就是在山区和农村,要发展“三生经济”。第一个“生”是生态农业;第二个“生”是生态旅游业;这两个大家都在说。第三个“生”是“生态人居业”。这个我说的比较多,是个性化的观点。住建部门管的房地产,从来都是城市的房地产,农村的房子怎么也变成了房地产?想都没想过!我的意思,就是要破解这个死结,把农村的房屋连同宅基地给搞活。城里怎么搞活的,乡下也怎么搞活。都是公有制,无非一个国家所有,一个集体所有。说起来国有的公有制含金量更高,它都搞得活,反而是含金量低的偏偏搞不活,讲不通嘛!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城市面貌是怎么大变的?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城市的美化绿化亮化可都是要花钱的,得要真金白银往里砸的。钱从哪里来?钱从地里来。《宪法》上说的城市土地是国有,咱们有没有把这条改了?没有!没改怎么把钱给变出来了?不就是把“铁板一块”的土地所有权一分为二,活生生给扒出一层使用权来,然后搞它个40年、50年、70年不等的使用权拍卖转让!你开发商可以拍走啊,盖起来的房子你老百姓可以买走啊,国家无非给你发个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那不就“结了”!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奥妙不同,但这世上的道理却是相通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化、商品化、资本化,有序进入法定市场有偿转让,称得上是“一招鲜,吃遍天。”这有啥难的,又有啥复杂的?

 

房地产泡沫,土地财政,等等,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就讲这个“土地变钱”的机制。没有这个机制,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城市这样把钱给变出来了,那为什么农村就不能办,关键是思想僵化了嘛!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不能有偿转让,农村发展就没有钱,工商资本就不愿意去。我认为县长讲的对的,工商资本进不到农业,你这个农业永远只是“一亩三分地”的小生产。工商资本进不到山村,你这个山村就像我们省农办的老主任顾益康说的,那就是“穷乡僻壤”、“穷山恶水”。这话讲的有没有道理?还是有道理的。

 

如果土地制度不改,不能给投资者一种稳定的预期,谁把钱投到这里来?谁又能来把你这个农村的山山水水,变成大景区、大花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人们来尽情旅游休闲?农民不一定非得要离开农村才算是城市化,这个观念也要适当更新一下了。

 

当年松阳县的钟昌明书记,曾提过一阵子“田园松阳”的口号。现在还喊不喊了,我不太清楚。我觉得这个目标定位很好,所以我去松阳作了一个讲座。后来转换成书面文字,就是我这本《人间正道城市化——点击城市化III》中的这一篇:“人——诗意地栖居——建设‘田园松阳’的断想”。我对田园松阳的发展取向,讲了四个“化”,第一个是“农民市民化”,第二个是“城乡田园化”,第三个是“经济生态化”,最后一个是“文化生活化”。我们现在的文化,不要老是在建筑物上贴块标签,难得地搞点文艺展演贴点符号,它没有“内化”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我们要追求的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其中第一个“农民市民化”该怎么理解?我照念一段书中的文字:“这里的农民,当然包括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库区在内的山区、库区人口,这里的市民化,准确地讲,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还不一定都居住在城市,可能居住在中心镇、中心村,也不一定在现行体制下都已转为城镇户籍。但只要是在生产方式实行了‘非农化’,生活方式趋于了‘市民化’,能够享受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文明的熏陶就可以了”。所以,我是不太看重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的,因为现在这种城市化率有很多水分。有人说是“伪城市化”,也有人说是“被城市化”,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并没做到均等化,新市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没有实质性转变,只不过是把那本户籍的“纸片片”,换成了统一的居住证而已。

 

农村的土地资源一定要盘活,使用权有期限有偿转让的文章一定要做好。这方面我在书中多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产业发展我是赞成“做减法”的。我在王永康书记还在时去丽水讲过一次,我说看到丽水的“十三五”规划还要搞这么多的支柱产业,我认为恐怕没有必要。从上到下是还是要“做减法”,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搞七个,省里就五个好了,设区市三个,到了我们县里面,一个、两个也就够了。你不要怕太单一,有钱可赚市场都会去发展的,但政府集中资源加以扶持的,只能是“少而精”、“精而准”。

 

云和的支柱产业,木玩加上旅游就够了,关键是聚焦,资源、人才都要聚焦,聚焦了才能够做大做强。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提升价值链。云和木玩内外销两旺,但有什么很知名的品牌啊,有没有国际化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辨识度,就没有溢出效应,就是在“做苦工”了。现在有很多牌子所谓国家级的、省级的,那都是官方送的,不是市场公认的。我比较看重的,是消费者的认可度。譬如手机,无非是苹果、华为、三星,不得不承认人家确实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第一梯队。

 

 

苹果是大品牌,但它自己并不生产,生产找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组织生产,真正干活的却是中国的农民工。出的牛马力,赚的血汗钱。你云和把木玩的生产性服务业搞上去了,那加工制造也可以交给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啊。制造环节某种意义上,是最污染环境、同时又是最集聚低端劳动力的这么一个环节,结果附加价值量还是最低的。当然,我们不能陷入空想主义。连制造都搞不好,又何来的微笑曲线?你肯定是要从制造开始扎实起步的,但接着要转型升级进步,制造搞到后来你就要上服务业,也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上转过一篇关于美国农业的文章,数据非常翔实。中国7亿农民搞的农业,不敌美国300万农民搞的农业。人家大宗农产品的产出量和出口量,几乎样样都是世界第一。人家的农业是怎么搞的,叫我说就是“深化专业分工、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农业。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就是“家庭农场+电话农业”。人家大规模农业生产都是几百公顷,上万公顷,一个家庭农场两口子,这两口子干什么?说说是农民,其实是农民企业家。春天要播种了,打个电话给种子公司,我这里有多少公顷的小麦要种,需要什么品种,什么时间你来,什么价格我给你付钱,谈妥了人家种子公司就来给你全播完了。夏天要除草了,打个电话给农药公司,人家又来给你撒上农药了。然后秋天要收割了,再打个电话给农机公司,人家就来上门收割了。不但收割下来,还给你烘干、打包、送仓,甚至是立马装进集装箱给你装船了。这个全过程的组织者是谁?就是家庭农场主嘛!其他都是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农场主花钱买劳务(服务)。

 

 

我们当然不可能一下子跨越到这个阶段,但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才是现代农业?什么才是“新农人”?眼下的传统农业,怎么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最终要靠先进科技、市场机制,要靠有知识、会经营的一代年轻人。农业要在国家适当补助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能赚钱的买卖,不减少农民,不适度规模经营,都是一句空话。所以说,农村振兴,生态人居,还有工农业的服务化,等等,说到最后,我归总为一个结论,那就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因为改革到哪里,发展才会到哪里;改革深化到哪里,发展才会提质到哪里。

 

大家看我这本《人间正道城市化》,我分了四个部分,实际上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面对和破解的四大问题:第一部分“正本清源城市化”,回答城市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第二部分“要的是市场化的城市化”,回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第三部分“当务之急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回答“人的城市化”的重点是什么?最后第四部分“下决心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回答新型城市化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同时又需抓住要害。

 

不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城市化是“化”不起来的。所以我早就说,城市化是“化”什么?“化”人!什么人?农民!但是你要“化”农民的话,你就要把那个作为农民的本质规定性的东西“化”掉。有这么一小块耕地自给自足,就近在那块宅基地上盖座房子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靠出卖农产品和打零工的收入养家糊口,传宗接代,这才是真正的农民。在城里的二三产业就业,拿的是工资性收入,平时都住在城里,孩子也在城里的学校念书,只有过大年了才回老家串串门子、喝喝老酒,这些人怎么还是农民呢?但改革不到位,老家那块地的权益总不能“变现”,财产的功能还在,他就割不断农民的“脐带”,总要拖一根长长“马尾巴”。

 

那怎么才能够化得起来呢?我强调了一个“三必先”:一是“化人必先化利,不化利无以化人”。说的是“化人”之前,要对人家的利益归属有个交待,否则谁干哪?二是“化利必先化地,不化地无以化利”。农民的利,不就在三块地上嘛!一块承包的耕地,一块盖房的宅基地,还有一块说不清我有多少、但平均下来总有我一份的“集体建设用地”!三是“化地必先化制,不化制无以化地”。土地管理的制度不改,什么都不能动,要动就“违法”,那省里讲的“三权(益)到人,权(益)随人走”怎么落实啊?!

 

很多人都讲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现在尴尬就尴尬在这里,大量的都是“半拉子工程”。新型城镇化的下半程,就是农民转移转化的到位。转移是就业和生活空间的转移,转化是身份,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化。我理解新型城镇化的这个所谓样板,就是要把下半程的这个路子给走好。而想要走好,所有的问题又都是归结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创新、体制变革,最后能走出一条行得通、走得顺,或者叫行稳致远的城市化路子来。

 

你光讲新型城镇化的美好愿景没用,关键在于如何破解面临的难题。回避问题是鸵鸟政策,到最后还是自欺欺人。云和新型城镇化的下半程,要看能不能在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上有所突破,谋划好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特别是积极探索关于人和地两方面的改革。 

 

(全文完)

 ——成稿于2018年8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39篇文章 27分钟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