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议绍兴记取浙江当初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在深化改革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取实成效。而不要像很多地方那样,净搞些花拳绣腿没用的东西。要坚定市场化改革的信仰,坚信改革能带来发展,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带来新一轮高质量的发展。
绍兴发展研究的断想
半日来学习了一下绍兴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有感而发,想到数点,记录如下:
一、关于绍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心
湾区的地理空间古已有之,沿湾拥湾的发展模式历来如此。浙江提出大湾区建设,其实质是欲以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为代表的现代化湾区为标杆,大力促成浙江沿海区域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何谓高质量发展,一种通俗的解读就是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口号:科技+人文+绿色。这其实正好暗合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新趋势:信息化(数字转型)+人文化(人文重建)+绿色化(生态环保)。中国有资格引领这种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地区算一个,浙江算一个。
所谓的“大湾区建设”,若没有上海的参与和以其为龙头,其实就全国和全球而言,根本就没有多少含金量。考虑到既有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的实际,上海不便以大湾区龙头的形象给自身定位。加之把安徽甩在外边,无法交待;拉进来则不伦不类、贻笑大方。所以上海打出的旗号,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但仔细想明白,这其实和浙江建设大湾区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速自身面向未来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必太过拘泥于绍兴在所谓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和区位条件,而是把高质量发展放在核心的地位,围绕着它来做好做足大湾区建设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
二、关于绍兴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站位和定位
定位来自站位,思路决定出路。
以长三角地区为背景的大湾区中,上海是重中之重,是龙头;以沿海和半沿海地区为背景的浙江大湾区中,杭州湾经济区是重中之重,是龙头;以杭州湾两岸为背景的经济区中,杭州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杭州是要接轨上海,但作为全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很现实的重任和选择,就是搭上全省的第二大城市、开放前沿的宁波市,唱好“双城记”。这个大格局一定下来,绍兴的地位和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它成了一根金扁担,挑起了杭甬两个重量级担子,促成了杭州湾金南翼的成形,打造了浙江省最具份量的杭绍甬城市连绵带。
从这个层面上看待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意义非凡,可以说是浙江“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版的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龙头”。
如此地位,夫复何求?
关于绍兴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现有阶段性成果提出两句话:“新兴都市区,品质愉悦地”。对此,觉得基础不错,但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集中体现在高水平的城市化上。因为城市,也只有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才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新兴”隐含着有别于过往以大规模制造和大体量建设来兴业兴城的传统路子,而更多地体现在服务经济为主、科技创新为重、城市能级提升、公共服务到位等方面。
“品质愉悦地”力求突出发展的品质导向和人们的亲身体验,这都是好的。但如果改成“美好生活地”,似乎内涵更丰富,指向更明确,也更为通俗易懂。
“美好生活”直接呼应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主要矛盾的表述。“美”既体现了对绍兴作为历史名城、东方水城的本底客观优势,更展现了对打造一流生态环境的坚定追求;“好”既体现了包括宜业、宜居、宜游在内的舒适感,更展现了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社会进步、素质提升的坚定追求。
针对“见物不见人”扭曲发展观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定位表述特意对彰显美好生活的全力追求,是有其深意的。事实上,今后哪一个地区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包容、有序、自律的生活环境,或谓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态,哪里就能够吸收一流人才和高端产业的留驻,哪里也就会赢得意想不到的高质量发展。
千年功夫在诗外,反弹琵琶是高手,定位要能够体现这样的策略思想和表现手法。
三、关于绍兴都市区发展
习总书记当年任职浙江时,其主持制订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省”三圈一群“的构想。当时的“圈”,为了回避人们对变动行政区划的顾虑和忌惮,采用了“都市经济圈”的提法,意在强调城市间、市域间的经济联系。到了“十二五”规划,鉴于人们已经打消了这方面的担忧,就去掉了“经济”二字,一律改成了“都市圈”,并将“浙中城市群”统一调整为“金义都市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将都市圈改为了都市区。在我来看,同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一回事”一样,都市圈和都市区也是“一回事”,无非前者强调跨行政区的基于经济的紧密联系,空间范围更大些;后者强调本行政区(或通勤圈内)的基于生活的紧密联系,空间范围更小些。
绍兴可与杭甬一体化发展,但和杭州市区联系起来看,杭绍更可以同城化发展。绍兴主城区与杭州市中心距离不过64公里,钱杨新区作为杭州临空经济区的一部分(目前暂未列入)和杭州同城化的桥头堡,完全可以响亮打出“同城化”的口号和旗号。
绍兴滨海新区还有不少土地空间,非常有利于承接杭州市区的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这也是杭绍“同城化”发展的一大现实理由。杭州数字经济发达,绍兴亟待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与杭州“同城化”发展,有助于达成绍兴的这一目的。
绍兴城市的风貌和杭州相似,是江南婉约格调为主旋律的山水风光和园林城市。既如此,两城同城化发展就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相比较而言,绍兴和宁波作为海港和开放城市的风格相距更远。
四、关于绍兴产业发展
绍兴的产业传统的偏多,偏重,是绍兴经济的一大被动因素。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非两条路子,一是数字化转型,二是组织化提升。此中培育能承担行业公共服务职能的平台型企业,以及在行业中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雁首型企业,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中小企业只要和这两类企业发生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协作,就会慢慢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展质量的提升就有了路向引领、动能强化。
当然,尽管如此,一大批企业的关停并转迁也是必然的。政府不必有过度的“父爱主义”,而是应把制度供给的重心和工作的力量,用在存量资产的顺利转化上。让更多的上市公司、平台型和雁首型企业,能够顺畅地经过市场机制进行产业资源新一轮的优化配置。
政府可不可以组建一些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或其他类似的服务机构?不是不可以,但效率很低,并不可取。一是不懂行,还是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比较好;二是官办的往往无法解决好动力机制问题,最后这些机构事实上都会成了安排“七姑八姨、遗老遗少”的去处。
五、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基本经验,就是改革到哪里,发展就到哪里;改革深化完善到哪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到哪里。
绍兴下一步的发展,主要通过杭绍甬的一体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的有机更新、人文精神的重建、社会治理的进步,等等。这其中哪一项的推进,不得有强有力的深化改革配套?一体化发展,要求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开放,而开放本身就是改革(邓小平语)。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有机更新,都涉及存量资产的活化变现、优化配置,固守现有的僵化制度安排,这台戏又怎么能唱得下去?至于人文精神的重建和社会治理的进步,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走出一条以真为基、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凝聚人心的新路子来。
把改革庸俗化为一件常规工作和项目,是当下的最大危险之一。因为它足可以导致重在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的改革被阉割,变性。凡是真正的改革,都是利益结构的调整。不从这个角度去深入调研,发现典型,做好顶层设计;不从这个角度去揣测人心,抓住要害,做好因势利导,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现在有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我们足可以利用其成功地摈弃运动式的工作方法,推进信用的重建、工作的考核及社会的治理。绍兴要建设最少行政考核区域。因为考核已成为扼杀创新、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大公害。打破现有的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借助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完全可以做到客观数据的自动生成,并借此加强行政监管和过程受控。
政府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是完全正确的,但政府重视不等于政府亲自来抓,还是管办分离为上。企业和单位是用人的主战场,谁是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我赞成取消全社会性质的所谓人才政策优惠,而把对人才激励的权利放给一线用人单位。要借助当年“星期日工程师”的成功经验,推出极其灵活的酬金制度,包括提供短住公寓等配套条件,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人才按税法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就是履行了公民的法律义务,政府就要保护他们基此形成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和杭甬包括沪相比的房价洼地,是绍兴招商引资、特别是招才引智的一大优势。但光靠房价低形不成竞争力。绍兴只有打造房价低而公共服务不弱、社区配套不少、人居环境不差的吸引力,才能够在新一轮的人才大战中无往而不胜。
回望浙江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之所以能从发展的中游省份,进入到第一梯队,说到底,还是因为浙江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先行了一步,使民营经济取得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大发展,从而为浙江的后来居上,提供了一个强劲持久的动力。现在全国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地方热衷于从国家和上级争取各种各样的牌子和帽子,虚功太多而实劲太少。建议绍兴记取浙江当初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在深化改革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取实成效。而不要像很多地方那样,净搞些花拳绣腿没用的东西。要坚定市场化改革的信仰,坚信改革能带来发展,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带来新一轮高质量的发展。
——成稿于2018年10月3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