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题记】不是制造业不重要,而是您要发展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制造业?在新实体经济和新制造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头等大事的背景下,不加区分的去用一个笼而统之的制造业比重预期目标,来指明发展的导向,显然是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必然会带来产业发展理解和把握上的歧义。
 

 

  【正文】在一次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十四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我明确谈了一个观点:“不赞成……‘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目标提法,这容易引起理解和把握上的歧义。”
 
  相关的言论发布以后,得到了不少认同,反面的意见倒还没有。我想这多半是出于好意,不想当面“卷我的脸子”,但在心里,还是有人愿意坚持这一条的。
 
  为什么提出这个动议?大约是因为制造业再分明不过属于实体经济了,而实体经济照十九大报告的说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央还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这样理解是否有道理呢?我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道理并不完整,且不准确。因为在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中,并非只是笼而统之地强调实体经济或制造业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我们要发展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实体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制造业。
 
  譬如在解读何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报告就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由此可见,我们所期许的,将是一种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金融支撑的、仰赖人力资本开发的实体经济。这种实体经济,理应带有创新、金融和人才等基因,而非泛泛而论的所谓实体经济。
 
  譬如在解读何谓“制造强国”时,报告就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由此可见,我们所期许的,将是一种将数智信息科技和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实体经济”。这种实体经济,理应带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进”和“强(国)的”内涵,而非泛泛而论的所谓实体经济。
 
 
  早在2016年底我省两位著名浙商因“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科技+新金融+新能源)”话题而引发一番讨论的时候,我就曾围绕着如何辨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写过若干篇文论。其中心观点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中性的,无需加诸什么道德评价;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若有毛病,也多是出于脱离实际需求的过度供给造成的所谓“泡沫”上,因之“关键是挤泡沫”;当然,和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的泡沫的确会来得更多、更快、更容易;一旦戳破,为害也往往更为广泛、更为剧烈……
 
  大概是为了息事宁人,不要伤了弟兄们的和气,所以官方媒体也就低调处理了这一讨论。究其实,问题还捂在那儿——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实体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结果一遇合适气候,马上“春风吹又生”了。
 
  把实体经济推向“道德的高地”,全然没有必要。咱们凡事还得按照客观规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形势比人强。譬如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走向现代化一定会发生两个结构性的转变:一个是由工业化引发的三次产业的高级化,一个是随之发生的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城市化。无论您对田园和农作如何眷恋,百般不舍,但城市和二三产业终究要成为舞台的主角; 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一定会取代一二三的结构,并最终为三二一的高级化产业结构所取代。
 
  人为地对二产的增加值(其中主要构成为制造业),确定一个在GDP大盘子中“坚守”的比重,以示对制造业的重视——这就好比二十年前我们为了体现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也去规定一下农业增加值在当年GDP大盘子中的占比一样,既无必要,也无可能。1978年改开之初,浙江农业在GDP 中的占比为38.5%,现在已然下降为3.5%,这种结构性变动难道不是省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吗?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要硬性去作出什么规定,那真就能够挡得住吗?
 
  生产包括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服务化,其实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的。农业如果不将采购、育种、播种、灭虫、撒药、收割、打包、储运、销售等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并转化为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就永远是小农生产而与现代农业无缘。工业如果不把制造环节之前的研发设计,和之后的品牌营销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转化为生产性的服务业,那工业也就永远是单纯制造而与现代工业无缘。当大量的种植养殖和加工制造工作量,都已成功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并从制造业的增加值中剥离出来,转而计入服务业的增加值,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的。我历来认为,只有把农业变得不像(传统的)农业,农业才会走向现代化,也才能把“赔钱买卖”的帽子,丢到爪哇国里去。机械化的农业、工厂化的养殖,你还可以勉强说是农业。但对初始农产品的深加工呢?不就是工业了嘛!一旦纳入现代物流和品牌营销的过程,又只能说它是服务业了。我们是整体政府,对产业发展不要斤斤计较地打上什么“部门所有制”的印记:好像农业增加值就是我农业农村部门的功劳,而制造业增加值又是我工业经济部门的成绩了。
 
  产业的发展,今后将更多地以特定泛在化的通用技术为标识,其实更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的。譬如中国信通院近期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年)》报告称,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全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全球数字经济同比增长5.4%。在数字经济的概念中,既包括了数字产业化的部分,也包括了产业数字化的部分;而后者,既包括了数字农业的部分,也包括了智能制造的部分。这是一个新的结构性指标,表明的是产业和经济中的科技含量,譬如数字信息技术对新兴产业的促进程度,包括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力度。类似这样的指标,具有前进方向的指引性和带动性。如果一定要有什么产业方面的预期指标,不妨以此为替代,而宁可摒弃以大而化之的制造业来加以强调的老套。
 
  总之,不是制造业不重要,而是您要发展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制造业?在新实体经济和新制造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头等大事的背景下,不加区分的去用一个笼而统之的制造业比重预期目标,来指明发展的导向,显然是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必然会带来产业发展理解和把握上的歧义。
 
  将制造业占比列为“十四五”的预期目标,可以休矣!
 
 
2020年10月20日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