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宿命论;我们面对的这个现实的世界,从来都是在主客观、你我他的联系和互动中发生变化的。从人类主体“以我为主”的角度来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天无绝人之路。越是多重压力、千头万绪,越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千万不能急、更不能乱。工作中的章法为什么会乱?背后反映出我们的思想有点乱。

年末岁尾,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中央讲了“三重压力”。为此,新一年的经济工作要特别强调“坚定清醒有作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看,中美竞争、疫情迁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很大的挑战。其中有些情况是必然会发生的,譬如“修昔底德陷阱”、高科技竞争;有些情况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譬如世纪疫情。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宿命论;我们面对的这个现实的世界,从来都是在主客观、你我他的联系和互动中发生变化的。从人类主体“以我为主”的角度来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天无绝人之路。越是多重压力、千头万绪,越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千万不能急、更不能乱。急中生智仅为灵机一动的个别现象,而绝大多数的结果,还是急中生乱、乱中出错。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还是要静下心来,有个清醒的总结和反思,好好地理一理头绪。工作中的章法为什么会乱?背后反映出我们的思想有点乱。
中央的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稳字当头,首先是指稳经济;但稳经济,最重要的是稳人心、稳预期,特别是市场主体的预期。因为经济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和创富活动;而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是支配行动的。思想一乱,百般皆浑。就预期本身来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的一种综合研判。如果思想不乱,即便是眼下困难比较大、比较多,预期也坏不到哪里去。好比那一年的政治风波之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一发表,大家就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但如果是思想乱了,大家对将来往哪儿去、做什么、会怎样,普遍都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那预期就不会好。预期不好,信心就不会足,干什么也提不起劲头来,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尤其是在分化明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更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无所作为。当然,也有着急忙慌、乱了阵脚、先破后立的。枪法一乱,进退一失据,回过头来又会助长思想的混乱。在这个时候,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把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人心预期摸实了、摸准了,然后才能对趋势做出客观的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发展是有路径依赖的,但只要坚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最终达成螺旋式上升就好。要很好总结反思改开以来的经验:浙江做对了什么?基本的一条,还是把中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浙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发展之路。从区域经济四十多年发展的角度,我将其归结为精心育强了四个主体经济形态,或谓“四张金名片”:一是调动市场主体内源内生动力的民营经济,二是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生态经济,三是面来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数智经济,四是很好兼顾“两个健康(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人文经济。其中特别是民营经济,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未来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的“金饭碗。”
对待民营经济,现在有两种态度值得关注。一种是认为民营经济毛病多多,既低小散,又不规范,还有点“为富不仁”,因此要求回到五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去,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来“当家”。另外一种是对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不放心、不托底,总认为是“说归说、做归做”,靠不住,最后弄得不好,还是要被“秋后算账”,因而无心恋战,都想“退步抽身早”。为此,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按照“自己人”的基本定位,鲜明驳斥种种奇谈怪论,有效纠正种种歧视做法,以增进市场主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中性”和法治经济的信任。同时也要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两个健康”作出积极引导,使市场主体认识到转型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增强与时代同步前行的信心和力量。这样做,也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相关精神。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改革而来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但要素的产权明晰和市场化配置还远远没有到位。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成为了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讲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但在有些人的理解中,往往将市场和政府二者,视为 “半斤八两,各管一半”。这是要不得的误读。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就像下到场子里的球员和裁判,都是全覆盖的,不过性质和职能各有不同:前者是“决定性”、“第一性”的;后者是“被决定”、“第二性”的。根据“公平踢好球”的需要,再经过“民主集中”制定出来的规则,虽然是交给了裁判来执行,但裁判只能在规则的范围内行事。因此,只有当政府在遵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并且是按法定规则行事时,政府的作用才是必要的、正确的,否则很有可能就成了“瞎参谋、烂干事”,成了不当干预、手伸得太长,也不知。管得太多了。
前一段比较大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事先缺乏和市场主体的充分沟通和必要“预热”。要么之前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要么一出手就“疾风暴雨、大难临头”。而对既有规则的改变以及相应合法权益的损害,却没有必要的补偿和合理的交代。从猪肉到电力供应的大起大落、朝令夕改,经常可以看到这种 “权力的无知和任性”。一开始大家还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搞得多了,难免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并扭曲市场主体的行为。由此看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不能总以为思想和理论都是虚的,“扯那个犊子干啥”?中央还要求“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呢!这次大家都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得很实、很有针对性,恰恰是因为在领导人的讲话中,有相当篇幅讲到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大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论(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和共同富裕的“首先论(‘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还要求 “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号召“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在两个一百年历史转换的当口,又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经济工作应当怎样来做好,确实要很好地加以学习和研究,千万不能在思想理论上乱了方寸。
(此文基于近期某智库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年12月15日成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