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共富“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的“推进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大思路就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和完善公共服务两者的深度融合、相辅相成。

本文已见诸2022年2月18日《浙江日报》要闻版头条,题目调整为《“生态经济+公共服务”的共富之路》

 

浙江新春第一会,就是“高发共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推进大会。会上确立要紧紧围绕“四大战略定位”,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取得“十大标志性成果”。这其中,就包括推进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
 

山区26县因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限制,是浙江省域发展中相对而言的“短板”。如何在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更好地补短板,并实实在在取得标志性的成果,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道全新考题。如果化繁为简地做好答卷,大思路就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和完善公共服务两者的深度融合、相辅相成

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两山”理念时,都不失时机地指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主义道路。譬如他在《之江新语》中第一次涉及“两山”话题时就强调:“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随着实践的深入,生态经济的业态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产品正在向有机安全的高效名品提升,常山胡柚已由“十元一袋”变为“十元一只”,大面积的鲜果收购价同比增长七成。生态工业在互联网应用的加持赋能下,正在加速数字化叠加绿色化转型,永嘉的泵阀行业首批200家规上企业经数字化改造后,企业产品准交率普遍提升至95%,常用件库存成本平均降低30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山区生态工业发展的竞争力。生态旅游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已从简单的农家乐、风光游,向民宿、书院和田园体验游、特色风情游、休闲度假游、旅居康养游等高端形态转化。依托山区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好喝好生活,互联网头部企业甚至越来越多地将高强度的编程、研发、文创等内容生产,落户在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山区县,开辟生态知识创造业的“第二空间”。生态经济的四大业态相融渗透、互为加持,正在将山区26县的生态环境最大优势不断彰显出来,展现了生态经济内生健康发展之路的广阔前景。

山区26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得再好,也不能去要求他们的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增速,去和平原及沿海地区进行攀比。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更是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种误读。其实只要是各地的资源转化潜力,在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都尽量挖掘和发挥出来了,这就是科学合理的发展,再不应当苛求于这些地区什么。但他们在事实上为全省维护生态屏障、保护生态环境、增值生态资本所作出的贡献,也需要得到合理的补偿;山区县老百姓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更应当努力去加以缩小。

这其中,从全省共富“一盘棋”的角度,省级财政毫无疑问还会继续稳步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的力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改善山区县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习总书记当年在主持编制我省“十一五”规划中倡导的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四个先行”,除了上述的“生态经济先行”之外,还有“基础设施先行、教育培训先行、(人口)内聚外迁先行”。“若要富,先修路”,这次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中,就要实施“26县交通赶超提升行动”,不能让山区县在全省三个“一小时交通圈”的进展中拖了后腿。还要加快补齐山区海岛公共服务的短板,实施一批相关设施的标准配置工程。作为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落实部分,山区26县也会是“重中之重”。譬如要扎实开展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帮扶、深化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让优质学校、医院成为新时代山区共同富裕的鲜明标志。山海协作工程也会从过往较多提供“产业输血”的“授人以鱼”,向更有利于山区县可持续发展“产业造血”的“授人以渔”转变。

 

——2022年2月11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