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6月21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正在召开之际,接到《都市快报》记者邵婷的来电,要求就学习领会党代会报告精神做一采访。我正在出差途中,遂按事先提供的采访提纲在当晚接受了电话采访,并发去了此前个人的一些关于创新话题的文字素材。23日下午记者发来了成稿的采访。我赶在规定的晚8点前返回了审核版,次日上午正式发表。我没有看到纸质的《都市快报》,但收到了杭州日报网络版的《橙柿互动》。此篇访谈作为《专家访谈·解读省党代会报告②》,以《“创新制胜”四个字背后的浙江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考量》为题发布。现将对记者殷军领、邵婷执笔的采访稿之审核版留存如下。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开启了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伟大征程,具体如何推进?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把握5大工作导向、11方面重要遵循和完成10方面主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创新。5大工作导向第一条导向是“创新制胜”,11方面重要遵循第一个遵循是“牢牢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10方面主要任务第一大任务是“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还是创新。为什么“创新”被反复提及?创新的关键何在?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

 

浙江提出“两个先行”,底气源自哪里?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浙江提出的发展目标,很多都要在国家的既定战略部署和目标之前加一个“高水平”。高水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比全国平均的水平要提早实现,也就是要“先行”。

浙江是全国各省区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21年、37年位列第一。这是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的底气。

“现代化先行底气”,浙江也不是拍脑袋冒叫一声喊出来的。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是全面小康,按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衡量,浙江的实现度要比全国提早5-7年。

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进程来看,2035年全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浙江要建成高水平的基本现代化;到2050年,全国实现全面现代化,浙江则要建成高水平的全面现代化。

为什么反复提及“创新”?

创新,重点是要解决发展动能的转型升级问题,是要从低端的、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资源粗放消耗为主的传统驱动,转向高端的以知识、科技、管理、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优化整合为主的创新驱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再次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这是在总结浙江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这些年来浙江发展最根本动力的生动写照。

浙江陆域人多地少、自然性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在这样的土地上如何创造辉煌的业绩,唯有依靠创新。早在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自主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15年时间,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后来浙江又提出“四个强省”战略,创新同样被摆在突出位置, 

创新有继承更有发展。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制胜”,从战略层面看,已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首位战略;从发展模式看,明确浙江未来发展要“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而且是“全面转入”。这意味着不但是科技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人文创新,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战略转型。浙江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和连创辉煌,其实正是制度和人文创新结出的硕果。浙江今后要继续擦亮的民营经济、生态经济、数智经济和人文经济四张金名片,贯穿始终的就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永续创新。

总之,未来五年,浙江要实现的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有高能级的驱动力,更要靠创新驱动。这是浙江走到今天的重要法宝,也是浙江赢取未来的制胜秘笈!

 

以创新驱动完成动能转换

省党代会报告反复提及“创新”,这跟我们国家以及浙江省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1.26万美金,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和经济体的门槛了。全国人均GDP去年达到了1.25万美金,正好要进入这道门槛,而浙江早已实现了人均GDP1.76万美元。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之前,不大不小往往有个坑在那里等着,这就叫“中等收入陷阱”。大家不要和我们共同富裕要推进的“扩中提低”混淆起来。“扩中”要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标准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50万元或20-60万元的这一部分人群。这部分人占到全社会总人口的60-80%以上,就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一个“纺锤形”的比较稳定的社会。而“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动力还停留在原先那种传统的低端要素驱动的阶段,往往到了要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时,就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了。弄得不好,还会发生局部的倒退,甚至“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比如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他们借鉴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一度发展得很快。但当他们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甚至是1.5万美金以后,由于没有成功地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后劲就没有了,经济增速显著放慢。于是,人们也习惯于把“中等收入陷阱”称之为“拉美陷阱”。

浙江的人均GDP水平已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性更大,跨而跃之的紧迫性更为突出。浙江省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的自然性物质资源是高度稀缺的,更需要抢先占据科技创新上的制高点,加快完成动能转换,从而胜任愉快地、从容不迫地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挑战,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的关键何在?

经济虽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活动,但说到底还是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通过创新创业,最后实现创富的活动。所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创新驱动的精髓。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人才,我认为首先是要用宽松、包容、活泛的创业环境吸引人,为他们提供公平、优质的外部环境。

二是要靠良好的政策激励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创新的回报还是创新价值的硬核体现,所以我一直主张,要借鉴当年农村“大包干”改革成功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的经验,对创新人才,也落实能够体现“缴够国家(所得税)的、留够集体(单位)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原则的分配制度。

三是靠事业的成就感留住人。把浙江打造成各类人才的温馨家园。人才是要通过“真金白银”体现其知识和能力的价值,但人才更为看重事业的成功。创造让他们能干事业、能干成事业、特别是能心无旁骛、心情愉悦、“名利双收”地干成事业,我认为更重要。

四是靠健全的机制培养人。我们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样的高能级创新空间,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这样的科研创新院所,有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众多的创新平台,以及千千万万创新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浙江一定能培养更多的本土创新人才,让他们扎根浙江,服务浙江,助力浙江“两个先行”的早日实现。

 

(本文于2022年6月23日成稿)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