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系作者于2022年11月24日上午在长三角九城市政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助力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共商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嘉兴)”全体大会上的发言

 

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刚才听了长三角九城市政协主席的精彩发言,亮点多多,受教多多。我们这个会议,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这个大主题下,分别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助力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二是“共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我的理解,前者更侧重于约束和倒逼机制;而后者则更倾向于激励和顺引机制。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是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互动机制。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叫作“全面创新和自主创新”。其实这两个关键词,都是中央早已反复强调过的,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也找得到,具体是在第五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原话第一句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第二句是:“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谈一些我粗浅的学习体会。

讲三层意思吧:首先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主引擎”三者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其次,是讲讲“全面创新”;最后是“自主创新”;结束时再有个四句话的小结。

1

第一层意思,算作个铺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曾出现过两个“任务”的表述,分别是: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具体而言,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还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那么,两个任务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二十大会议期间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里面是这么说的:“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我们集中精力完成的一项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自‘十四五’规划期2021年起始的未来三十年,我们集中精力将要完成的又一项中心任务,那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相适应的,或许只能是经济起飞时期还比较粗放的高速度增长;而与全面现代化中心奋斗目标相配套的,则必须是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文中曾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性转折,作出了一个基本的研判:“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发展呢?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建党百年《决议》中有过一段描述:“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文读下来,我们可以把高质量发展解读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刘鹤副总理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文中提及要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内涵要求:1、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2、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3、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4、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5、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6、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4条:“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章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三节里,大体讲了七层意思:1、“四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聚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3、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5、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6、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7、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四链(创新、产业、资金、人才)”深度融合。

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动力引擎的革命性变革。在我来看,高质量发展包括当年倡导的科学发展,是一种理想境界和奋斗目标。譬如共产主义,绝非一蹴而就;更不能“提出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天上掉不下来、地里长不出来,只能从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型而来,也即只有经历转型发展。但转型发展要转得起来,转得到位,则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只有完成从依赖廉价自然性物质资源,向高端创新型要素的动力变革,全部发展才能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才能有望达成高质量发展,也才能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现代化。

重温国家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无论是从“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来说,还是从“2、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战略定位来说,包括五大基本原则之首:“坚持创新共建”“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也都是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联系在一起作整体把握的。

2

下面讲讲第二层意思:全面创新。现在人们讲起创新,可以一口气说出二、三十个创新来,这显然太多也太难把握了。还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往往把创新直接等去同于科技创新,这也是不合适的。依我看来,如果作一高度概括和抽象,无非是“三大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可以归为科技创新。和生产关系变革相联系的,可以归为制度创新。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人和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即为生产关系。人作为生产和致富的主体,又是有思想、有价值观偏好和追求的,因此科技和制度的创新,都离不开所谓的人文创新。三大创新融合叠加,才构成为全面创新。他们三者之间,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科技创新。马克思说:“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上,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下主要围绕着数字信息科技、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展开,首推则是数字信息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赋能及增值应用(即数智化变革)。

其次是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既包括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又遵循了“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伟大成果。这次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最后是人文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人文创新。试问如果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怎么能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又怎么能推出类似“大包干”这样的市场化改革?试问如果没有开辟“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主义共富路,人们怎么能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的僵化体制中解放出来,又怎么能调动亿万市场主体的内生积极性,从而实现了国家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变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

3

下面讲讲第三层意思: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早已提出,但我们或许并未真正搞明白。党的文献过去起码提过“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但这些都是创新的具体形式和路径,却并非自主创新的要害。什么是自主创新之要害所在呢?

我在赵洪祝书记主政浙江的时候曾向他建言是八个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要把创新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推进科技的自强自立,同时要“拿来主义”,举天下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为我所用。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问题上,一定要防止两种偏差。一种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既不自强,也不自立。另一种是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既不学习,也不借鉴。这两种倾向,都是对自主创新的误读,在实践中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我们还是要承认差距、虚心学习。但绝不自卑、也绝不自吹。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去改变“一剑封喉”的被动局面。

说到底,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向前苏联学习,很快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当赫鲁晓夫撕毁合同、中断对我国的援助以后,我们并非就此趴下、无所作为。而是坚定不移地集中优势力量,艰苦奋斗,拿下了“两弹一星”,建立了新中国的核威慑力量,奠定了航天事业的基础。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企图通过贸易战、科技和供应链“脱钩”等全面围堵和打压我国,我们必须要立足自立自强,坚持自主创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只有坚持交流互鉴方可缩短赶超差距。自主创新不是什么东西都关起门来自己搞,什么领域都从头再来。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兼收并蓄,从善如流,才能实现赶超、后来居上。一定要摒弃极端思维,防止自我封闭。长袖善舞,争取中间力量,扩大朋友圈和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一小撮死硬分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抢抓机遇、创造机遇。成果是死的,人是活的。立足于世道人心,尽力挖掘本土人才的创新潜力,尽力争取外部人才的理解支持。

将要结束发言之际,我对刚才的话题交流作一个简要的小结:一、现代化伟业仰赖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凭创新引擎驱动。二、创新要靠科技、制度和人文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三、创新还要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自主创新。四、全面自主创新之路,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成之路!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