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搞好信息经济和生态经济,我们怎么做?实际上就是两个加:“互联网+和生态+”,也是“信息化+和生态化+”。所谓“互联网+”,就是发展的信息化,就是以信息科技和信息经济为先导,带动其他一切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经济的培育发展。所谓“生态+”,就是发展的生态化,就是以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为先导,带动其他一切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的培育发展。

(上接之二)现在讲讲最后一个问题,搞好两大主体经济,我们怎么做?实际上就是两个加:“互联网+和生态+”,也是“信息化+和生态化+”。当然,从贯彻“两山”理论的角度,我会侧重讲“生态+”。

最早提出“互联网+”公式的小马哥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在我看来,我们过去做的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加得上去。所谓“互联网+”,就是发展的信息化,就是以信息科技和信息经济为先导,带动其他一切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经济的培育发展。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经济”。我在这里也不避讳,这个概念最早是克林顿总统提出来的。世纪之交,美国搞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即高速信息网络)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竞争力育强。然后克林顿就在大会小会、各种论坛上,包括他的国情咨文,开口闭口都是“新经济”。后来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好像新经济一下子又成了一个贬义词。现在“萧瑟秋风今又是”,却是“换了人间”,新经济是基于新一代信息科技广泛而深刻智能、智慧应用的经济形态。

同样道理,照葫芦画瓢,所谓“生态+”就是发展的生态化,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先导,带动其他一切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的培育发展。什么叫“化”?这个理解最核心、也最关键,涉及到哲学思考。我省刚刚开完城市工作会议,浙江电视台要采访我。我说我“胆儿小”,最怕在屏幕前露脸,您就饶了我吧!我还说最好请住建部门的专家讲讲,这方面我还真不懂行。对方说您不是一直在关注城市化吗?我说那倒也不错,但我们这次开的是城市工作会议,虽说两者有联系,但还是有挺大差别的,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他说,多了一个“化”字,还不是一回事嘛!我说那可是太大的不同了。城市工作会议,主题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化主要是人的城市化,怎么样化农民为市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你若采访我城市化的题目,我欣然接受,但是讲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最好还是“另请高明”。

“化”实际上就是渗透、融合、转化和带动。先是渗透进去,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后再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无论高下、不分伯仲。再之后就是转换,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构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分出了主次,并且还会发生互相易位,因而进一步带动了事物性质的变动,带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不断螺旋式的上升。相对一个经济形态而言,旧经济也就慢慢变成了新经济,传统制造也变成智能制造了。


对浙江省来说,顺应信息经济和生态经济这两个主体形态的崛起,我们就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和“生态+”。这既是战略决策和路径选择,又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些人说我们浙江经济已经空心化,或谓“去实体化(工业外迁)”和“去浙江化(离开浙江)。对此我还不敢苟同。

工业并非不重要,问题在于浙江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工业,究竟应当如何来发展工业?第一条是“以不破坏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前提”。 第二条,是“对既有工业一律进行彻底的生态化改造”。 第三条,是“鼓励引导既有工业向服务化的工业转型,或谓从事生产性服务业”。我们传统的“工业老大”思想,总认为研发设计,加上加工制造,再加上品牌营销,都是我工业的事儿,和您那个服务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按国际上当代的产业分类和相应分析,前后两头都已经算是独立出去了,叫作“生产性服务业”,加入服务业的大部队了。就像温州的森马服装,他的制造全是外包的,自己只干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头,也就好比苹果数码。不久前我曾去温州森马那里调研了一次,老总和我两个人对谈,我觉得他讲得真好,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第四条,“除非有高科技人文附加值(品质化:品味+质量),不再引入或扩大一般制造”。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您“无福消受”。以浙江省现有的生态承载能力,我们一定要有个总量控制的概念。日本的国土开发强度不到9%,浙江已经超过了11%。人家那可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体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地面,还不到国土总面积的一成。什么叫开发?就是你自然生态的地形地貌,现在都变成了硬化的路面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一句话,经过你人类的开发建设,原生态已经被替代了,不复存在了。这样的“熟地”在你国土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就是开发强度。对于浙江这样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地貌的省域,开发强度居然已经超过了10%,总量上该得好好控制了。即便是国家不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我们为了子孙后代,也要自觉、内敛和“收手”了。而自觉性的确立,又是和学习贯彻“两山论”相统一的。

第五条,“制造业发展要进一步聚焦,学会做减法,善于喝‘舍得’酒”。招商引资绝对不能再延续“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习惯性思维。这个话我是在丽水讲的,因为他们的“十三五”规划要雄心勃勃地抓好9个工业门类。我说要这么多干什么呀?在发展工业上,这些年来我的基调就是“泼冷水”。您看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了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了省里变成了9个!国家和省里,不管是财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孰大孰小、孰强孰弱,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所以我们只能做减法。国家7个,省里5个,地级市3个,县里就搞一到两个也就行了,对不对?市场自生自灭的,随它去。要调集政府资源支持的,一定要少而精、精而准才好。搞那么多干什么?板凳越拉越长,实际上根本抓不过来。财力资源有限,人力资源有限,生态资源更有限。老话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没有那个金钢钻,就不要揽那份瓷器活了。如果硬要把它引进来,以后会不会是一个“祸害”还两说。


浙江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现在一般认为虚拟经济就是金融和房地产,其他都是实体经济,这其实不太确切。房地产也是实体经济,一部分衍生出来的金融化操作,属于实体经济中的“泡沫”。强调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本来没错,但由此认定凡虚拟便坏、凡实体便好,对此我倒不以为然。

大约是在2013年9月份的时候,《浙江日报》要为我开一个《区域经济谈》的专栏。头一篇文章,就把我在浙商发展研究院一次闭门会上的发言给拿走了。这位记者兼编辑部领导很称职,拎出我文中的一句“关键是在于挤泡沫”,把它作为标题发了出来。我原文中曾写道:“虚拟经济的金融有泡沫,实体经济的制造就没有泡沫?同样有!譬如产能过剩。”不要认为只有虚拟经济才有泡沫,我们现在“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过剩的产能不是别的,就是泡沫。

不能绝对化地认识问题。尽管金融是虚拟经济,但为正常的生产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运行,须臾不可或缺,也是一分钱都不能少的。而且正是金融、信息这些貌似“虚头巴脑”的东西,如今成了我们实体经济最高效的“组织者”。极而言之,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甚至包括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只要是没有泡沫,其实都是很实在的“实体经济”,都是要尽全力抓好的。

发展实体经济固然重要,但当下更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是要弄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发展好实体经济。抱残守缺,执迷不悟,还是按照老办法,把什么制造都放在浙江,然后把中西部的农民工都吸引来在这里就业,这个路子已经走到头了。今后将会是更多的制造业,扩散到中西部省区去发展,而把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留在这里。所以,我认为安吉的做法比较聪明,搞美丽乡村,搞生态经济,扎扎实实地践行“两山”理念。这个转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步深化见效的过程。但是,这个指导思想、这个理论基础,一定要牢牢地确立起来,一步一步地跟进,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所有能满足人类合理需求(提供使用价值)、能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为此提供相匹配的融资和信息、甚至是生态服务的经济活动,也应理解为实体经济。我们在这里种树啊,在那里治污啊,不也都是实体经济吗?再实不过的制造,倘若超出了市场的合理需求,不能顺利地实现价值,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惊险的一跃”完不成,结果也不过是所谓的“虚拟经济”。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金融和信息,是要比种养和制造,更容易产生泡沫;一旦产生,为害也会更甚更烈。现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理想,还不是金融业出了泡沫,泡沫又破裂了嘛!


最后捎带讲一点就是,在贯彻落实“两山论”时,一定要力戒急于求成的心态。现在经济工作中有很多不好的倾向,譬如强烈的GDP增速偏好;不愿正视问题,自欺欺人;运动式地推动经济发展,如此等等。所以我总说,“我们最大的危险就是心口不一、知行脱节”。对“两山”理念更是这样,既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也不能说的一套、做的一套。    当然,好事要办顺、办成、办好,还要靠方法对路。最好的方法就是“互联网+”、“生态+”,因为“反弹琵琶是高手,千年功夫在诗外”。顺应大趋势的主旋律渗透、融合、转化、带动法,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意义。

小结一下我演讲的中心观点:指导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我们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的思想基础,就是“两山”理念,我们要心口如一地切实践行“两山”理念。

本文系作者于2016年5月19日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学术论坛(2016)——‘两山’重要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谢谢大家!  (全文完)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71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