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总1188 #共同富裕系列

 

将发展生态经济和优化公共服务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把产业造血的“授人以渔”,和财政输血的“授人以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地区“缩差共富”的“大道至简”……

 

 

2024年6月21日成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也是至今“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将“推进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作为推进我省推进共富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在省域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市县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2021—2023年,全省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已从1.64下降至1.56(省共富《实施方案》明确至2025年的目标是1.55)。

浙江地区间的“缩差共富”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要做到可持续、高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认知、抓住关键,健全相关制度。其中主攻问题有三:一是完善评价监测制度,用好“指挥棒”;二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好“桥和路”;三是优化公共财政,练好“平衡木”。

先是“指挥棒”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山区海岛县的GDP产出、甚至人均GDP要向相对发达地区看齐。各地资源禀赋各异,主体功能不同,仅从GDP的角度去要求所谓的“同步小康”、“同步现代化”,是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种误读。事实上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浙江“缩差共富”的实现程度,建议加强调查研究,构建一个省域缩小地区差距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可以对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核心聚焦两大指标,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人均财政支出;再结合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具体指标既包括教育、医疗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覆盖率,还要纳入就业机会平等性、住房条件改善度、环境质量、公共安全、文化活动参与度、幸福感等更多反映民众生活质量的指标,力求指标和赋值的科学、合理、客观,让地方党政领导有所遵循,各级干部有处使劲。

再是“桥和路”。经济发展是山区海岛县实现共富的基础。但他们发展经济的路径,肯定与沿海、平原以及都市圈地区有所不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的论述,主要就是贯彻“两山”理念,发展生态经济。他曾写道:“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把山区海岛县“好山好水好风光、好吃好喝好休闲”的最大潜在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创新发展包括新兴的“生态知(识)创(造)业”等在内的生态富民业态,才是最现实的“生态富民、绿色跨越”之路。总书记当年主持编制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中指出的、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四个优先(基础设施优先、教育培训优先、内聚外迁优先、生态经济优先)”原则,至今仍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

最后是“平衡木”。也就是省级财政(浙江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要发挥公共性,通过各种基于水源水质、生态公益林、林相改造补贴、GEP核算奖励等生态补偿措施;基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简称“消薄”)、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山海协作工程(此中含对口市县财政)等转移支付措施;基于提高养老金标准、升级“医共体”“教共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保障措施,对山区海岛县尽到省级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尽之责。

将发展生态经济和优化公共服务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把产业造血的“授人以渔”,和财政输血的“授人以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地区“缩差共富”的“大道至简”。山区海岛县只要是把自己的资源转化潜力,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同时,都努力地挖掘和发挥出来了,那就是高质量的发展,再也不应苛求这些地区还要更多做些什么!他们在事实上为全省维护生态屏障、保护生态环境、增值生态资本所作的贡献,必须应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而山区海岛老百姓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落差,更应当通过省级财政的再分配去加以缩小。而所有的相关政策激励和政绩考核指挥棒,也都需要在上述二者的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上,去出实招、显实效。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61篇文章 22分钟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