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贯彻系列#总1210
“
日前有幸参加了一场“千万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的情况介绍会,了解到了工程实施20年来的诸多最新进展,受教良多,也借此谈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和体会……
”
2024年11月30日成稿
第一,作为一名浙江本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谈点个人思考和体会。
“千万工程”能成为全国的示范,虽然是当年最高领导人主政浙江时亲自谋划和推动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确实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美丽乡村”不再只是口号和蓝图,它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前面有人提及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39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可改革也不过46年呐。我另外提供一个数据:去年浙江低收入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了2万元,这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691元,大体相当。下一步浙江将在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向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军。
我的体会,“千万工程”这件事办得漂亮,叫好又叫座。一是领导人的战略思路高瞻远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论及三农工作时,有两句话我是记得牢牢的:一句是“跳出三农抓三农”,还有一句是“统筹城乡兴三农”。他是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国民经济整体的大循环和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大背景、高层次去考量的,体现了全面系统和有机联系的要求,这和那种“就三农论三农”“城乡脱节抓三农”的狭隘思路和机械唯物论,显然有着云泥之分、霄壤之别。
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谁也没有那个本事,“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一锹挖出一口井”,关键还是在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这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共同富裕时用过的八个字。从他当年在浙江首开“千万工程”启动会、以后又连续三年主持推进会开始,贯彻执行“八八战略”20年来,浙江的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千万工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定力和耐心”。虽然这些年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也有不少的创新,但那却是“咬定青山不动摇”的守正创新。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大数”百年和75年的历程早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的成果也能实实在在地惠及老百姓,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从而赢取他们内心的认同和行动的力量。
第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又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我来看,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但如何振兴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关键又在于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两山”理念过程中,顺理成章提出的一个主体性经济形态。他在最早阐述“两山”理念的《之江新语》中写道:“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后来他在另一场合又说道:“如果我们利用这些丰厚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工业,也就是发展生态经济,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湖州安吉余村调研时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生态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现在应该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你们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我们当时确立的路子是正确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提及了生态经济三个具体的业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工业。现在去看我们浙江农村,除了生态农业、生态旅居业、生态加工业之外,还有一种新兴的业态,那就是生态知(识)创(造)业。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络四通八达,很多依托互联网进行的脑力劳动,譬如程序编码、文化创作、内容生产,知识创造,等等,都可以在农村开展。那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好喝好惬意”,一点儿也不耽误人家的干活、出活。美丽乡村既可以是生活的第二居所,又可以是干活的第二工场。大家在下去采访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集体经济和农户农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光靠国家财政的补贴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农民能不能富裕起来?关键还不是一阵子,是一辈子的,是可持续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的第一篇文章标题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个“也是”是就过程而言的。“两山”之间如果没有经过一个发展生态经济的转化,绿水青山就不会自动地变成金山银山。但如果有了这么一个所谓的“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过程,那结论就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的具体业态,会因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环境变动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需对接好了,就会有城乡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从生产的角度看,农村无非是一二三产业或几者之间的融合发展,产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基础”,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再加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的公益帮扶,农民的富裕就完全是可以期待、可以指望的了。
这里再补充一个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他主持编制和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中,曾对浙江欠发达地区包括山区乡村的发展致富,提出了“四个先行”的方针。一是“基础设施先行”。“若要富、先修路”嘛!这个得靠上级政府包括财政、发改、交通部门的统筹和扶持;二是“教育培训先行”。人为什么穷?因为接受的教育不够,没有文化,因此既缺乏自立自强、逆天改命的冲动,也没有就业创业、发展致富的本领,所以要给贫穷地区投入最好的教育资源;三是(人口)“内聚外迁先行”。已然落后了,但人口分布却天女散花、高度分散,结果“水电路信”建好了,但使用和维护不起;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也都很难高水平提供。所以,提出人口要合理集聚。要不出外打工,赚现钱、见世面;要不下山搬迁,聚人气、换新天。现在我们不少搞得好的乡村的带头人,都是当年外出的打工人或“小老板”,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成长。最后一条是兜底的、是全覆盖的,那就是“生态经济先行”。
三、“千万工程”从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起步,启动时主要靠发挥政府的引领、帮扶和带动作用,但最终还是要靠激发出广大农民群众内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说到底,农民的解放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这个话是知青说的,是我们半个世纪以前下乡插队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改造农村的切身体会。农民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利益所在,不能奋起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拼搏,光靠上级的“恩赐”或外来的救助,最终都是解决不了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的。
46年前的改革开放和农村“大包干”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是我们党坚信如果把农民内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像吃饱穿暖这些个生存性问题,完全都是可以解决的。党和政府的作为,就是要把发展权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同时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证农药化肥的供应、推广农业科技等,结果很快就把近三十年吃不饱饭的问题给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此,发展问题亦如此;过去小康如此,今后现代化也如此。大面上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以后,剩下的个别贫困户贫困点及其发展短板,政府就有能力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来守住底线了。
“千万工程”推出来时,有人觉得光是改造一下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能有多大意思?但事实证明,政府花钱不多、基层干部出力不少。果如真的是把“旧貌换新颜”的第一炮打响了,人心就不再是死水一潭了,那就要起波澜了:村民的归属感被唤醒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回来了;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换个活法”的热情被点燃了,工商资本介入和投资的兴趣也萌发了。继续往前走,也就是今天讲的“走深走实”,那就会渐入佳境。
我在插队时听到北大荒农民常说的两句话:一句稍微粗俗点,但话糙理不糙,叫作“光腚跳舞,搧不起风”,说的是光是领导在那里自拉自唱“自嗨”,群众没有发动起来,跟着你走,“啥事也不中”;另一句话就是我们想要达致的理想境界了,叫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跟着党支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千万工程”搞好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画卷绘就了,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有望真正实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