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把握方向,改弦更张;脚踏实地,加速融合。

 

 

 

旧文新发

新经济时代中国传统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之二)

 

 

(上接之一)

2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面对新经济的基本态度。现在新经济是一股热潮,尤其是媒体炒得很热。对此有两种基本看法,借用老人家当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话,一种是“好的很”,一种是“糟得很”。我们讲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热得很,一种是冷得很。热呢,“热风吹雨洒江天”;冷呢,“冷眼向阳看世界”;一种趋之若鹜,一种无动于衷。

 

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看“热”热在哪里,主要是热在可以一夜暴富。大家知道,李嘉诚是香港富豪,但他的儿子李泽楷一触网,他的股票市值竟然超过老子。这是信息经济时代一夜暴富的典型。再比如说,现在世界的首富是比尔盖茨,他只花了20年,就超过了原来的通用电器公司。不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印度有一个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3月,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它每股股票的市值只有34美元,但是到了12月底,它每股股票的市值上升到330美元。在九个月时间里上涨了870%。目前,这个公司已经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排名的世界500强行列,而我们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不是金融系统,就是石化系统。目前正在策划进入世界500强的国家电力公司,也是传统产业。而人家利用高新技术,一夜暴富,很快地就进入了世界500强。“人无横财不富”,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新经济的暴富机会使人怦然心动。前几天,《浙江经济报》还报道了一则新闻,说两个十几岁的小孩子,退了学搞网站,搞不下去了还要回到学堂。可见,不少人都在做利用网络暴富的黄金梦。

 

还有一种“热”的情况,就是高技术万能。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各地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他们的目标,都在争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以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高新技术是唯一的。但事实上,高科技不是一蹴而就的,脱离实际的高科技只是一种空想。比如说,北京60%的网民是月收入在千元以下的年轻人,上网费用的支付能力在百元以下的网民在55%以上。如果上网费用不显著降低的话,公众的“触网”将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美国造的汽车当中,它的价值构成60%以上是高新技术。而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不会去如此大笔地花钱。我们购买汽车的主要目的是代步,至于有没有安全气囊、电子地图,那还顾不上。我们中国要是完全不考虑比较优势,完全不考虑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一头扎进高科技,也有可能满盘皆输。这是“热”的第二种情况。

 

“热”的第三种情况是全民办网站。实际上,并非是“一网就灵、一网就行”。在第一批网站红火一阵以后,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走向亏损和垮台的消息。美国网络界少数盈利之一的“美国在线”,已经与传统传媒业的“美国华纳”合并,为的是“虚实结合”,拓展获利空间。目前中国的网民大概是1000多万,网上的交易不过是6000多万元,不到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0.02%。如果“行行上网、人人触网”,而把实体经济丢在一边,那很有可能导致大家一块翻船,下场也不见得会很好。

 

这是“热”的情况,“冷”的情况也有三种。

 

一种认为它是虚拟经济,虚无缥缈,离我们很远。一开始搞办公室自动化的时候,就有人说,机关人员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搞信息和网络的人,搞这个信息化有什么用?另一方面,它可能也脱离了我国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十三亿人口,现在向美国那样进入信息时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要专心致志地搞传统产业。

 

第二种比较冷的观点认为利用网络一夜暴富主要表现在股市上。象比尔·盖茨、李泽楷的资产泡沫多得很,风险很高。股市一下跌,资产的价值就将大大缩水;而一旦股市崩盘,泡沫破裂,那更是“一夜赤贫”。这种虚拟经济,最后还得回到实物经济上来。所以搞虚拟经济都是骗人的东西,都是瞎话,谁要是把它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谁就要上当。

 

第三种看法,是对于信息化和全球化抱着一种敌视态度。有多个经济学家和教授都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有一位北京的大学教授,写文章认为全球化是少数人的全球化,更是资本主义制度和逻辑的全球化。这些大学教授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实际上,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推销它的价值观念和它的经济社会体制,通过资金、技术的输入甚至是人员交流和培训等多种途径,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影响和渗透。这位教授没有说明什么叫“多数人的全球化”,我的理解,大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主张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或者以后中国红卫兵所信奉的“把红旗插遍整个地球”。他认为所谓市场经济,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本质属性,全球化就是推行它的市场经济制度或者叫全盘西化或自由化。这种观点有点“冷战”的味道。

 

无论是热的还是冷的观点,都有所偏颇。要想清醒地看待这个问题,你得承认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新经济确实已经扑面而来,确实已无可回避,采取鸵鸟那种把脑袋埋在沙子里视而不见的态度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句话,是新经济的来到包括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一口气就可以吃成一个胖子或者一蹴而就。不能说今天传统经济生机勃勃,明天新经济就死路一条。如果要再用两句话去把握的话,我觉得应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把握方向,改弦更张。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积极顺应,并且根据新经济的要求对我们的企业运作、事业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创新。实际上邓小平理论就是创新。如果当初他不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创新,不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这样一个貌似平常,实则极为深刻的问题搞清楚,大家就不会意识到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根本性,也就不会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要坚持“三个有利于”。二是脚踏实地,加速融合。传统经济如果不加速和新经济融合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这种融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能以为虚拟经济可以包打天下。

 

新经济对我们企业发展的影响来说,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们今后企业的发展是全球竞争态势下的发展。其二,是在高速创新态势下的发展。其三,是在软硬结合条件下的发展。企业不能光盯住有形的硬件如商品、设备、厂房等,更要盯住一些无形的软件,如信息、管理、文化等。其四,是在“以人为本”环境下的发展。

 

新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又以人才为载体,所以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加入世贸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实行的人才本地化战略。象我们中国这种体制的国家,应该说基础教育是很扎实的,人才济济。但是问一下这些人才他们现在对所处的环境,对他们所具备能力的发挥如何评估,我想大多数人恐怕是不太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国门,跨国公司长驱直入,他们就可以利用这种不满,利用这种年轻人想做事业、想有成就的冲动,当然,也有物质上的高薪,把它变成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市场的桥头堡。那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才来到我们的面前。俗话说“事在人为”,中国的事情最后还是要靠人办出来的。高素质的人才到时候“胜利大逃亡”,都流到了跨国公司,流到了国外,中国不但会感到发展的压力,甚至还会感到生存的压力。

 

(下接之三)

 

 

 

——成稿于2000年10月19日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