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五五”杂谈系列#总1237



“去年曾以《“十五五”杂谈》为名目,发过5篇随笔,在此基础上,这阵子再结合徐林先生的一篇3万多字的长文,谈点个人的研读体会。这是之四……”
 
2025年7月6日成稿


徐林先生在长文中既然提出“四大转型”的重磅观点,那自然而然就会在下文作出进一步的详细解读。果然,这些内容都照顾到了,逻辑严谨、论证有力。在分述经济基础或谓生产力层面的服务经济、数字智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综述这三大转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更为通透而精彩。


尤为难得的,是他在强调“上述经济领域的三大转型,将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二十年以上的持续动能”结论的同时,跳出就经济论经济的思路窠臼,阐述了上层建筑或谓生产关系层面的“经济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包容性转型”。在他看来,这还“是上述经济转型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会涉及对现行制度的诸多改革,难度较大,但值得付诸努力。”随后他具体点到了财政税收、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等若干领域“势在必行”的改革重点。

转型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发展进程中,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方式日见被动、不可持续,此后的一种“主动求变、改弦更张”,或谓“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转型的必要性,来自对过往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反思和自信,也源于对发展前景中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和自觉。

这又不得不炒点我多年前端出的“冷饭”:老的和新的两个“三化归一论”。老的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前期大约30年干的事情,简化为一个算术加法式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全党对推进工业化众口一词,高度一致,但对后面的“两化”就很不以为然,基本上是采取一种排斥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态度。

改革开放如果用三个最简洁的字加以概括,无非就是“市场化”了,也就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都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三化”之间,其实没有基于市场化的人口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也就没有什么城市化的事了。试想在计划经济户籍制度和票证管理的背景下,农民跑到城里来都成了要加以驱逐的“盲流”,连吃顿饭都没法子想,遑论还能够打工赚钱、甚至举家迁居的?当然,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中国今天作为“世界工厂”、“贸易大国”的什么事了。在制造和服务一线的产业工人,主体都是农民工,同时也是新市民。中国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率,大头是靠新市民拉动的。


进入21新世纪,老的“三化归一”任务还没有完成,其进程还要继续往前。但新的趋势正在形成,光靠老的动力已然不够了,于是我又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三化归一论”。仍用算术加法式加以形象表示,那就是:“数智化+绿色化+人文化=新型现代化。”

数智”就是徐林说的“数字智能转型”中前面四个字的合并压缩。“数智化”更是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数字化、智能化”六个字的合并压缩。“数”指的是数字信息科技本身,“智”指的是数字信息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广泛而深刻的智能或智慧应用。在当下世界已进入数智文明的新时代之际,拥抱数智化,抢抓数智化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历史性机遇,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人间清醒和明智。

绿色”就是徐林说的“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前面两个字。“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语)”。从广义来说,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体现,都可以概括为绿色发展。从狭义来说,以循环、低碳、环保科技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绿色发展。

人文”这个词最初使用的本意,是我觉得所谓经济,无非是人作为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和创富活动,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价值观的偏好和追求的。是货真价实还是坑蒙拐骗?是唯利是图还是取财有道?是权钱交易还是“亲清”政商?实在是“大不同”乃至大相径庭的。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乱象、对于随着国力增强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国而言,人文重建的必要和紧迫显然是刻不容缓了。

作为“化”提出来,既表明“某某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大趋势;同时就主体自身而言,也是一种需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主观认知和行动。之所以我们也会用到“推进某某化”的表述,是因为头脑中虽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在行动上,还是要能够切实贯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转型知易行难,但不得不做。做了还不能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是犹犹豫豫,白白错过了时间窗口。十年前,人们是不容易形成对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共识的。但时值当下,我觉得情况会好得多。只要勇敢面对现实,不要自欺欺人,被动和不可持续都是明摆在那儿的。加之学一点历史,搞一点比较研究,大家也都会明白螺旋演进、积重难返的道理。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92篇文章 3天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