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总1155 #新观察系列#

对策与建议本来都好,就是总咬住一条不好。哪一条呢?就是要求增设机构和编制:成立专司某事的组织,增加其实务操作的工作人员。实在没有这个可能的,也孜孜不倦地要求增设高层领导挂帅或牵头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专班,各方抽调人员还要确保到位。

 

2023年9月6日
 

 

退休以后,在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又干了一阵子。凡接触到的咨询建议或报告,一般都是三段式:现状与问题、危害与根源、对策与建议。当然,现状与问题部分中,优缺点总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成绩是主要的,缺点也是难免的。到了危害与根源部分,可以做一些分析和演绎。这时候因为基本上是主观的一些生发和推论了,稍过一点无妨。因为没有将责任具体指摘到谁,大约涉事各方也都不会跳脚的。既描绘了恶化下去的后果,部分触及了造成后果的源头,还是比较深刻且有价值的,那也就不能小视了。这部分到位了,就为后面对策与建议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策与建议本来都好,就是总咬住一条不好。哪一条呢?就是要求增设机构和编制:成立专司某事的组织,增加其实务操作的工作人员。实在没有这个可能的,也孜孜不倦地要求增设高层领导挂帅或牵头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专班,各方抽调人员还要确保到位。此举弄得高层领导、财政部门、编制部门、综合部门包括被抽调的机关部门都很“挠头”:不支持嘛,似乎是不重视,但支持起来,那可是没完没了的“无底洞”。

当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实在已是千头万绪,社会又在一日千里地发展,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成立一个机构、增加若干人员的动机往往都是好的,也很有可能助力于一时问题的解决。但若按这种行政化思维真正组建起来、运行下去,其结果一般却不大理想。

一来既是大题难题,都有系统性生成和统筹性解决的特点,新设部门往往无济于事。一旦成立某个部门或机构了,这项工作的加强或问题的解决,似乎就是“冤有头、债有主”了。其他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暗地里松了一口气,无须再做什么“真刀真枪、真金白银”的实事。一旦出现重大舆情查处起来,早就有现成的“背锅侠”在那儿候着了。

二来原本行政资源有限,已成勉为其难之势,结果还要继续增加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增加机构和人员,其实就是增加财政支出中最需要控制和压缩的行政性支出。除了价格不菲的财政供养人员人头费用,一个机构要弄出点动静来,免不了都要接二连三地开会、发文、调研、评优、定标、考核、奖惩等一整套规定动作。七七八八下来,就是一个大数目。更何况我国行政层级繁多,上行下效,形成一个体系,那是少不了的。这在当年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税收节节增长的时候,可以说问题不大。但到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税增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那就要极其慎重、不可轻言了。当然,如果只是既有部门和编制因职能变动而在原有总盘子中的结构优化,并不会新增行政开支的负担,那就另当别论。这种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动了奶酪的事,属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好事,那倒是要理解和支持的。

三来久拖不决或效果不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万不可“政策供给”货不对路。譬如有的问题积重难返、已成大的被动和隐患,其中既有与思想理论混乱有关,又有与政策反复多变有关;既有与选择性执法有关,又有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有关。成立一个机构,不可能其职能是从虚管到实、从头管到脚。即便是“统筹协调”,也最好回避那种叠床架屋、无谓虚增层级的管理架构出现。

四来行政化思维一旦成为定势,只能是“政进市退”,后势堪忧。市场自发秩序和社会自组织作用日见式微,而庞大的上层建筑却愈发笨重臃肿、不堪重负。我们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行不悖,但这种理想局面的出现,不是二者的半斤对八两、平分一秋色。恰如中央一再强调的,我们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然后是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缺失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谦卑和敬畏,不是顺应这种“决定性作为”而去“随其流而扬起波”,那个政府作用究竟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坏”?真的两说。

和力戒行政化思维相联系的,是如何在市场化、社会化思维的基础上,怎么更好地去发挥政府作用?根据过往曾经接触的一些案例,以下一些要点是需要牢牢把控的: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器论”。政府应当做好事,但一般应是提供普遍适用的基础设施:硬的如水电路信,软的如政策法规。“法无禁止即可为”,依法行政是正道。当然,法规制订的重心,要落在“不可为”之事的确认和相应的处罚上,防止事务化、庸俗化倾向。“一厂一策”要慎用,往企业派驻官员尤其不可行,徒增骚扰;当然解决“大要案”的个别派驻另当别论。

二是政府领导指导的“间接论”。政府是把方向、稳大局的,该管的当然不能“躺平”。但是否就都要亲力亲为、干脆下场子呢?那可不行。足球场上球员22人,裁判只需3人,再多就是“搅局”了。但裁判怎么把握赛场?那不还有协会、球队和规则嘛!政府要学会影响和带动他们,而不都是自己赤膊上阵、越俎代庖。政府发文或领导讲话,对类似科学技术或工艺流程等专业性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详细规定,甚至还要定量考核。考核早已成为“公害”,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弊多利少。

三是政府工作重心的“社建论”。政府需要对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经济建设也永远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但也不要因此忘记了,市场还有其“看不见的手”之自调节作用。这方面改开以来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今要注意的,是不要走“回头路”。在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以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现代化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和紧迫。这时就需要政府将工作的重心,适时更多地转移到社会建设方面来。为此行政资源不够怎么办?那就在经济建设领域,多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多通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甚至是平台公司去带动整个生态,从而腾出手来加强社会方面的建设。当然,社会建设更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的积极作用。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54篇文章 2天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