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其实建设全面小康的20年,应当是转型发展的20年。大家的注意力,不应再过多地聚焦在总量翻番上,而应当是发力在模式转变上。但无可讳言,这个转型还实在不尽如人意。那又为什么呢?因为GDP挂帅的大气候下,改革有意无意被淡化了。结果是“政进市退、全能政府的沉渣泛起,急于求成、浮夸冒进的阴魂不散。”

 

 

 

 

发展的动力和捷径全在于改革

 

 

时间有限,我只谈一个观点,那就是“发展的动力和捷径全在于改革”。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也一直在考虑新时代的发展和改革问题。学习中有感而发,也划拉了几篇小东西。我报一下题目,一是《深刻反思才能坚定改革》,二是《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转型发展》,三是《何为高质量发展?》,四是《怎样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最后一篇是《咬定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青山不放松》。

 

刚才听了很多专家的高见,我觉得深受启发。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新时代国家与区域的发展”,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新时代,一个是发展。我们怎么来搞好这个新时代的新发展?我认为最典型的标志还是改革开放,也即通过更深化的改革和更扩大的开放,来谋求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我在这里想重复一下我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改革到哪里,发展就会到哪里”。虽说不能庸俗地将改革和发展直接或完全地去划等号,但是在转型中国的特定国情和语境下,这句话还真有它极大的真理性。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如果我们还是像过往那样搞计划经济、搞闭关自守,社会生产力能不能获得一个空前的大解放,我们今天又能不能这么快地成长为全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结论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这不但是今年总结改革开放40年最重要的经验,也指明了我们下一步发展必须遵循的圭臬。

 

刚才杜鹰主任在肯定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区域间的分化仍在加剧,并详尽地分析了生成的原因。除了经济周期的、自然禀赋的、产业结构的原因之外,他还讲到了体制机制的。但在我来看,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体制性、机制性的。

 

我们的党和国家,实际上对经济增长方式(后来调整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是从1995年“九五计划”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就已开始了。2003年,又系统地提出要倡导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如果再追溯起来,邓小平在和其弟邓垦谈话中发出“邓小平之问”的时候,他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他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还会比发展起来以前更多,更复杂。“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有两个。一个是增长方式粗放,另一个是社会进步失衡,包括贫富差距扩大和诚信道德滑坡。这两个问题,中央发现了,转变发展方式大会讲、小会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那又为什么呢?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反思还限于少数人,另一个是即便有了共识,执行力也有限。

 

我的这个研判不知道对不对?其实建设全面小康的20年,应当是转型发展的20年。大家的注意力,不应再过多地聚焦在总量翻番上,而应当是发力在模式转变上。但无可讳言,这个转型还实在不尽如人意。那又为什么呢?因为GDP挂帅的大气候下,改革有意无意被淡化了。结果是“政进市退、全能政府的沉渣泛起,急于求成、浮夸冒进的阴魂不散。”

 

何谓“高质量发展”?我曾借用10年前我们申办北京奥运的口号作答,那就是“科技、人文、绿色”这三个词,科技也就意味着创新。那怎么样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呢?也有三条。一是“在转型发展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摒弃唯GDP主义”。二是“全面深化市场化的改革,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内生积极性”。郑新立主任刚才讲了,要以土地市场为杠杆撬动区域协调发展。这和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改革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而在要素市场体系里面,最主要的是土地市场。三是“顺应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高水平发展‘新实体经济’”。对人们成天挂在嘴上的实体经济,理解上千万要注意,前面还应当要有一个“新”字。不然的话,又是僵尸企业,又是产能过剩,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什么叫“新”,就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点睛之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若再要问一句融合到位了,我们今后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将会是什么,那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刻的应用为统领的数字经济”,简单讲,就是“新实体经济”。

 

我的观点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2018年4月1日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会上的讲话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