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杂谈系列之五#总1234

“去年的4月和7月间,曾以《“十五五”杂谈》为系列,在我实名公众号上发过四篇随笔。眼见得已进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冲刺”阶段,遂再捡起这一话头,再划拉几篇东西。日前饶有兴趣地拜读了徐林先生的一篇3万多字长文,感触良多。作为深读的一个环节,于是想着多少说上几句……”
2025年6月26日成稿
▼
日前在网络上读到徐林先生在《比较》杂志上发表的一篇3万多字的长文,是记者就编制“十五五”规划对其展开的一场对谈。不要以为是原汁原味的记录因而拉长了篇幅,其实经过整理以后,最后呈现的文字已经极为精炼。只是因为中长期规划研究的范围实在涉猎太宽,而有些话不讲透些还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歧义,所以一不小心就写长了。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阅读的愉悦感,因为确实有货,有深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新一轮的五年规划编制,首先要对过去的五年做出清醒的评估。徐林说得很直白,因为已然不在庙堂,全面的数据和内部的情况并不掌握,因此只能根据“个人感受”谈些“个人看法”。
就整体而言,有鉴于“十四五”期间“面临新冠疫情冲击等不利情况、国际地缘政治导致的外部环境恶化,以及房地产和债务周期的负面冲击”,我国能取得以人民币计价的预期5%的增长业绩,“应该说并不容易”。
然后他笔锋一转,单拎出数个亮点加以展开:一是在比较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中国进出口取得了高于GDP3~4个百分点的增长,对拉动经济和稳定就业的贡献十分明显。
二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能源替代步伐大大加快,生态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总体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三是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占比由2020年的38%左右,大幅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数字社会正在快速形成。
这三个亮点一个是稳定了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另外两个还同时加快了发展的绿色和数智转型,提升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如果说还要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或许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创新,也迈出了比较切实的步伐,并呈现出不少积极的气象。这增强了我们突破外部打压和围堵的底气,也开始引发全球竞争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当然,问题也是相当突出地存在的。徐林主要点到了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压力持续加大,当前还处在结构性减速和周期性减速叠加时期;二是由于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外部环境在新的五年有可能更加复杂,对我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风险;三是民营部门的投资发展信心不足可能会影响创新投入和有效投资的扩张,并导致就业困境;四是经济社会治理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之间缺乏良性互促。”
这已然是我现今读到对于两个五年规划转接关头最清醒、最准确的剖析了。事实上,没有一定的、好比说5%左右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宏观形势难以保持必要的稳定。虽然转型发展期不应过多地在意和纠缠经济增速的高低,但那是在增速不至于动摇起码的预期和信心的前提下。当接续疫情冲击的低迷,长时间不能走出困境,事情就会起变化:预期不良对于发展和改革的负面影响将会显著放大,并相应造成宏观政策的正面效应大幅递减。习近平总书记何以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讲话中强调要“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道理就在这里。当然,真正的提振信心,也不是靠高调的口号和一味的赞歌。和企业及百姓生活“体感”温差过大的数据,甚至会将我们带入万劫不复的“塔西佗陷阱”。努力保持必要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速,是“十五五”时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中之“头等大事”。国之根基,唯此为大,万不可将之草率划入“唯GDP论”而等闲视之。
在5%左右的增长不“失速”的前提下,接下来的大事恐怕就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了。光靠简单的、吃老本式或平面扩张式的量的增长,我们的经济其实是没有办法不失速的。因为那样做,只能是让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让“内卷式的竞争”更加内卷。除了在貌似最靠谱的“实体经济”领域,促成产生更多的“泡沫”聊以“自欺欺人”之外,我们得不到任何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确有必要保持市场还能实现价值的商品的稳定生产,继续通过工艺技术改进推动品质的提升。但从根本上来说,不在基于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国家想在“内外交困”、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的环境中,最终赢得下一个五年的长足进步,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这或许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之深意所在。
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想明白了却恰恰并非生产力本身的问题。“反弹琵琶是高手,千年功夫在诗外。”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态度和认知,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包容和扶持,更体现为新质生产力自身发展以外的健康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没有足够到位的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就好比受制于阳光雨露的短缺和土壤水肥的贫瘠,又怎么可能想象禾苗的向阳而生、茁壮成长!我常说起,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真理标准讨论就没有改革开放;而没有“大包干”,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迸发;没有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就没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和平崛起。不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为先导、为支撑、为保障的新质生产力,其破圈勃发和化蛹成蝶,就难免沦为空中楼阁;即便昙花一现,也难成气候;更不可能久久为功,终成大业。
对此,徐林先生有一段平白如水、娓娓道来但却鞭辟入里、力透纸背的阐述。现照录如下,以为本篇的结尾:“化解上述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做出改进,继续强化对创新和转型升级动力的培育。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治理转型,构建基于持续创新和升级的结构性转型动力,以及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制度保障。”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