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131 #新观察系列#

“
5月11日下午,应杭州市和萧山区政协及杭商传媒的邀请,前往杭州“城市阳台”,参加了第41季《杭州湾会客厅》电视谈话节目。
整个节目持续了个把小时,围绕的主题是“探索‘四千精神’的萧山样板”。主办方邀请了杰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陈德木董事长、杭州宇链科技有限公司罗骁董事长两位民营企业家嘉宾,我则有幸作为特邀评论员参与其中。
应主持人提问,随口就答,现场互动、自由发挥。现将事先准备的涉及到我的答问文案发布于此,以为节目的一个背景和渊薮,一切均以次日的正式播出内容为准。
”
2023年5月11日下午于杭州“城市阳台”
1
主持人:刘老师,您是“四千精神”的主要提炼者,“四千精神”的出现,背景是什么?当时为什么会提炼出这四句话来总结概括浙江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刘亭:哪是什么“主要提炼者”,不敢当的,也是没有的!“四千精神”最早出自哪里,或是谁人,或许还需要研究和考证。不过我倒知道,萧山肯定是“四千精神”的一个重要萌发地。萧山不但有“四千”,还有“四抢(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四敢(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等,那反映的都是萧山人的一种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
这种精神出现的大背景,就是当时的中国,经过近30年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历程,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以农业大包干为起点的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权利,都交给了人民群众自己。萧山是我省最早启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之一,也是经由农村工业化路子最早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地方之一。萧山的民众不靠天、不靠地,把改变贫穷落后命运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那“四千”“四抢”“四敢”精神的酝酿生成、涌动勃发,照我说也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在我来看,无需在意“四千”精神是谁提炼的,只要懂得它是中央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我们萧山人民的创新创业创富实践相结合造就的“精神内核”,也就行了!
2
主持人:“四千精神”的内涵是“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其它几点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说尽千言万语”?
刘亭:一个原因是浙江最早雨后春笋般遍地崛起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在市场竞争中还是比较弱势的。当他们在向当时“坐世面的”国营大厂、百货公司或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去寻求生产、销售、资金、科技和政策等等的支持时,肯定是要认真汇报、充分沟通,以争取理解和扶助的(“上帝在人间”嘛!)。
除此而外,或许还要考虑另外有一个体制性歧视的因素存在。我是国家队,我是体制内,我是共和国长子,我是说了算的,和你们这些乡镇企业、大集体、个体经营户,也就是“洗脚上岸的农民”做生意、打交道,有些人一时还是不太情愿的,心里也是有点看不起的。你不说上一箩筐的“好话”,再给办上一点桌子底下的“好事”,恐怕人家也是不会“搭理”你的。有些人是有“不懂装懂” 的毛病,但还有个别人,是会在工作中有意地“懂装不懂”的。所以,在这种窘境之下,浙商才总结出了这么一句饱含辛酸又不无嘲讽的 “说尽千言万语”。

3
主持人: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究竟有何深意?
刘亭:深意就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急浪高、乌云压城的内外形势,我们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要像毛主席当年说过的那样:“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四千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凝结起来的思想灵魂、精神支柱和“人文优势”,它不但成为了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奋勇争先、后来居上的“金名片”,也是今后我省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传家宝”,更是面对当前风险和挑战,需要唱响的一曲提神振气、克难攻坚的“正气歌”!
4
主持人:在杭州,萧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走出了很多超级企业。尤其在“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州上榜的民营企业属萧山最多,有9家。在您看来,为什么萧山特别容易出大企业?萧山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规模、效益、品质都位居全国前列的企业?
刘亭:民营经济强,是萧山的一大特色竞争优势。萧山不但有10.6万家的民企,更有恒逸、荣盛2家“世界500强”、万向、传化等4家“中国(企业)500强”、9家“中国(民企)500强”、9家“浙江100强”。萧山有74家,入围了“上规模(5亿元)民企榜单”,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俗话说,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也不是吹的,萧山人、萧山民营经济是真的“牛”。
为什么这片土地能产生出这么多“大而强”的民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还是离不开萧山乃至浙江这片土地上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之前我在解读“活力浙江”的区域品牌时就曾说到,自南宋以来浙东学派的“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早就根植于浙江的民众和民间,是融进了血脉里的东西。那可是毛主席讲起的“明清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的“萌芽”,是一种近代工商文明普世性的启蒙。改开以来国家一放松管制,所谓“松绑搞活”,萧山人立马就来了精神,抓住机会大干快上了。
回想起来,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苦日子,萧山人就开始离乡背井、走街串巷了。北海塘以南的“里畈人”,是用“鸡毛换糖”;以北的“外畈人”,则背上蛇皮袋收鸡肫皮、甲鱼壳,而沙地农民则卖萝卜干、倒笃菜,跑遍了全中国。还有,过去萧山这么大的地盘是从哪里来的?一大块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萧山人,顺应沧海桑田的规律,餐风露宿、围涂造地得来的。
2003年,萧山“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曾一时名动天下,也一举奠定了萧山工业“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地位。这一幕,很多萧山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和骄傲。如今,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相信以萧山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竞争力,只要张开双臂,自觉而全身心地拥抱数字化变革,成功完成对一二三产业整体性的数智化转型,那萧山经济和产业的更上一层楼,包括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都是胸有成竹、手到擒来的事情,大可不必置疑。

5
主持人:节目最后,我们也想请四位嘉宾,为我们的“四千精神”谱写一份新篇,无论是激励自己也好,还是希望在新时代贡献新力量也好,又或者提供宝贵建议也好,在“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之后,您想写一句什么话?
刘亭:这要看是从哪个角度去写?早期的“四千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创业时期的吃苦和奋斗精神。可现在除了要继续保持这种改开之初的良好精神状态之外,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诸多风险挑战。所以可以在原有“四千”之后,再顺连一句“历尽千难万险”,以表明我们当下还要靠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抗打击、抗风险能力,去赢取最终的胜利。
但就我个人的倾向性而言,最好是“四千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能和美好愿景的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因此,在“四千精神”之后,再来一句“阅尽人间春色(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这一句,就是我们对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因为发扬“四千精神”的最终目的,还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阳光总在风雨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