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说到底,政府项目投资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没有这么强势的政府,没有如此众多的项目,没有“不借白不借”的机制,地方政府的债务何以至此!

 


(接上篇)

 

二、病根在哪里?

 

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的时间线,可以发现2007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量还不足5万亿元。然而至2013年中,就飙升至18万亿元。而这个时间点,正是我国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之后。

 

2008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宏观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本着“出拳要快、出手要狠”的精神,中国政府于2008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在往年正常投资的规模以外,再追加扩张投资4万亿元,以对冲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此后,四万亿成了一些媒体和专家诟病当时宏观调控“过度反应”的代名词。

 

“马后炮”没有多大意思,像许小年那样的“事前诸葛亮”或许还有点说“风凉话”的资格。记得当年中央推出四万亿肇始,甚至有专家质疑药量还下得不够大的。我早就说过,“四万亿”本不算多,但是到了金字塔形权力架构的特色中国,“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地方政府早就积蓄了满满的投资冲动,如今中央一声令下,岂有不“就高骑驴、乘势而上”之理,又哪能不酿成“溃坝决堤、赤地千里”之势?

 

很多市县的财政收入仅够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起码的民生,政府投资只能依赖于土地出让金。危机来袭后,这一块也大幅锐减了。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债,这就逼得官员们掉头翻身去找银行贷款、BT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好在当时的金融监管当局眼开眼闭,不但不加追究,反而开闸放水,两会上信誓旦旦的5万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到年底一下子几乎翻了一番。有专家推算,2009年的贷款有40%流向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城投债、地方债、信托、银行理财,转来转去钱其实还是给了地方政府”。

 

说到底,政府项目投资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没有这么强势的政府,没有如此众多的项目,没有“不借白不借”的机制,地方政府的债务何以至此!而最近地方政府的日子难过,还在于风暴潮“三碰头”:一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税收下滑。二是房地产的不景气导致土地出让金减少。(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性基金收入,虽不纳入公共财政收入统计,但实质上已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三成以上,很多地区已超过税收收入。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因基数原因及房企的乐观判断而实现了大爆发,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增加了50%,当然其中也有水分,很多商业项目还需要返还。但这似乎是最后一场盛宴 2014年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景气,多地土地市场已进入冰点,未来土地财政堪忧)。三是政府项目和民生支出负担越来越重。(由于前些年依赖政府投资驱动,在建项目摊子过大、周期较长,需要政府配套资金持续大量的投入。且随着基层政府事权责任越来越大,但财权的相应下放还没有跟上,也加大了地方的财政压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总不能“吃一百颗豆不嫌腥”。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台,GDP增速为7%,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和2008年二季度14.9%的增速相比,早已跌去了一半多。另外,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为新世纪以来的最低增速,更成了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趋势下,在央行加快降息降准节奏的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这一“法宝”依然又会被祭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布的各地政府安排的投资计划总规模已达20万亿元。前账未了,后债又生,地方政府如何才能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且不给已然高企的地方政府债务雪上加霜呢?(未完待续)

 

(本文系作者2015年4月25日在“第22届全球金融年会”的发言。)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