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系列#总1240

“今年3月14日,应邀参加了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主办的“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学术研讨会,并作了《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发言。之后应主流媒体约稿,提供了这篇根据发言实录转写的文稿,此稿再经编辑部压缩修改后予以刊发。”
2025年4月12日成稿
1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都作出了重要讲话。上一次是在2018年11月1日,讲话不但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坚定重申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一路走来从未改变的立场、态度和政策,还深入分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6大政策举措。最后,也对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通篇讲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既有如洪钟大吕、定海神针,又好比春风化雨、宽人暖心,在经济“稳中有变”的新态势下,极大地明晰了前进的方向,极大地稳定了人们的预期。
随后全国上下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都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都在深化对民营经济的再认识,各地各部门也都在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工作。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痛感其中有一句话是通篇讲话的文眼所在,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切实践行。这句话就是:“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为此,我还将之简化突出为三个关键词:“长期坚持、内在要素、自己人。”
其中的“长期坚持”,长到什么时候才算到期?经过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早已成为了我们党的改革共识和执政理念。“长期”是指包括初期阶段在内、同时也是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的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其中的“内在要素”,是指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的要素,而非有人误读的仅把国有经济才看作“体制内”的要素。其中的“自己人”,既不是同路人,更不是异己力量,它表明广大民营企业家群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基础,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两个一百年”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性力量。
那么这一次,2025年2月17日,总书记缘何又要召开同一主题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呢?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背景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我们学习理解的视角。
一是这些年来由于国际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又历经了三年世纪疫情困扰,产能过剩压力不小,内卷式竞争加剧,加之一些政策的“合成谬误”,民营企业的经营普遍发生困难,不少甚至被迫关张倒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 我们要“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
二是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时还鲜明地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就总体而言,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并不太理想,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还明显不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三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数智文明的新时代。从互联网、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从语言文字到文生视频、再到通用(AGI)甚至是超级(ASI)人工智能,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比拼和竞争愈演愈烈。无论是和平利用还是最后在战场上比高低、拼输赢,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和应用程度,都将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焦点所在。“人工智能+”对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事情”的我国来说,也将是促进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
蛇年新春,“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震惊海内外。以“杭州六小龙”崛起为标志的浙江新一轮创新大潮的涌动,极大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也为推进“创新浙江”的建设,进一步擦亮浙江新一代科创型民企的金名片,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浙江聚焦以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创新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之时,让我们抓住和用好中央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这一机遇,坚持企业主体地位,特别是激发出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基本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咬定优化营商环境不放松,切实提供宽松包容的舆论氛围和及时有效的制度供给,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政金用大力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顺畅转化,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个强省”一体建设,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和经济体系,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

2
今后浙江经济工作的重心落在哪里?应当是聚焦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这一要求立意高,目光远、格局大,抓住了浙江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要害。
“八八战略”提出和实施20年后,我们面临的“成长中的烦恼”又是什么?是停留在传统技术水平的老旧产能过剩了,再铺新摊子搞平面扩张已毫无意义,但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还没有很好成长起来,青黄不接,进退维谷。即便是如国家要求的沿海经济大省要为稳进全国经济大盘“挑大梁、作贡献”,实在也会是出力有限、勉为其难的。当此关头,对于像浙江这样“被点名”的经济大省,那就得下决心在实质性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先走一步,力争上游。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在浙江布局的重点大学、大院、大所、大室(重点实验室)和大师等高端科创资源,事实上又严重不足。
“两难”困境怎么办?放到改开46年更长的一个时段中来观察和考量,其实正确可行之路是明摆在那儿的!那就是,切实把浙江经济市场化改革领先和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进一步夯实、提升、放大,去有效弥补浙江历来国家高端科技要素布点甚少、相对贫乏的短板,杀出一条血路来,走出一条生路来!
譬如,能否像当年“泥腿子上岸”、农村工业化勃发之际的“(上海国棉某厂来的)星期日工程师”那样,搞活我们招才引智的“人的环境”?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所有貌似物质化的生产要素,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无一例外都会“人格化”。劳动者是劳动的人格化,“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科学家是知识的人格化、工程师是技术的人格化。科技创新不靠那些死的书本和教条,甚至是这个“院士”、那个“千人”的牌子,而是要靠那些能真正拿下科创成果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创业创富人才。
再譬如,能否像当年农村“大包干”改革那样,参照“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单位)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三句话,搞活我们科创人员的收入分配?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但改开之前近30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又昭示人们,这一原则要求不转化为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的分配改革,最终还是跑不掉“出工不出力”的厄运,九亿农民搞饭吃,却照样饿肚子。知识分子和农民虽然从事工作有别、受教育程度落差,但无论运用体力还是脑力,大家都是劳动者,必须提高付出劳动和分享成果之间的透明度和对应量,“我的地盘我做主。”
又譬如,能否像当年邓公对待傻子瓜子雇工“剥削”,采取“先不抓,再看看”的办法,放手让个私和民营企业发展起来那样,为“科技型、创新范”的民营小微企业,营造一个“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创新创业环境?在马云“湖畔花园”的家中、“十八罗汉”开始阿里巴巴创业之际,时任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的两位书记,可都是到现场去看望和鼓励过那些还不名一文的年轻人的。人们呼唤着那样宽松、包容、亲清的政商关系和政策环境。
还譬如,能否借鉴国际惯例,搞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让创新项目和团队能更及时、更便利地得到最可宝贵的创新创业资金?“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创新尤其是颠覆式的创新,必须要以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机制相匹配。不是说政府的产业基金和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能投,但现实中以其为主体和主导的管理运作架构,最后往往就是一个不敢投、只跟投的无言结局。人们批评现在的股市里骗子多、圈钱多,但那是不按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股市所导致的。股市从本质上来说,本应是激励创新和鞭挞落后的“赛马场”。
总之,浙江当年是如何从一个平平常常的中游省份,一跃崛起成为“第一方阵”的传家宝和金名片,我们都要继承下来,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擦亮、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八八战略”中蕴含的最明智、最管用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优势论”。事在人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既然过去经济小省可以成长为经济大省,未来谁又能说浙江就不会从科创小省成长为科创大省?!关键的关键,是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推进相应的制度和人文创新,把创新创业创富人才的内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形成气候、蔚为大观!
就像当年浙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民营经济的先行先试经验一样,现在我们也需要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这不但可以保证浙江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积累胜势,还可以长远地为稳住和振兴全国经济更好地“挑大梁、做贡献。”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