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化才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是改革开放的方向,它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我们深化自贸区改革,正是要率先把它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示范区。
——2018年12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直高度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譬如,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首届进博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此前一个月,他还专门批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这些都是总书记为推进自贸区建设发出的“最强音”。
学习领会总书记指示的核心要点,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一、自贸区的定位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新生事物”、“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二、自贸区建设的要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排除障碍”;三、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四、目标是“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建设自贸区目的是什么?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市场干什么?政府干什么?市场怎么干?政府怎么干?我的理解,市场和企业是货物和服务供给的主体,而政府则是政策和制度供给的主体。搞自贸区的“终极目的”,是政府为开放性的市场,提供一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对于初级形态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我们不妨可以回顾一下从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那时主要的政策取向就是“简政+放权+搞活”。在市场大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混乱和无序。为此经济管理逐步出现了整体性的收缩,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政进市退”的扭曲和倒退,以及统制强化、运动式、一刀切等弊端。
这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倒退回计划经济,一种是锲而不舍地提升到现代市场经济。我们的结论显然是后者,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达成,一个重要的借鉴就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而自贸区就是这样一种在可控范围内的试验,这也是所谓“遵循国际惯例” 、“把握国际通行规则”的潜台词。
所谓营商环境,即“伴随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全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个环节)各种政策条件和制度法规的总和”。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企业经营状况,最终对经济发展、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要害所在。
世界银行(WorldBank)于2001年召集该领域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成立了“营商环境评价实施小组(Doing business)”,制定了具有国际通用性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并自2003年来连续17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当前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已成为世界各国投资风向标,各经济体商业成熟度的权威度量之一。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提高了18位,开办企业便利度上升了65位。
2013年以来,国务院连续6年召开全国“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持续推进优化我国营商环境。2017年7月1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指出:“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2019)。报告显示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新西兰、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韩国分列前五,中国台湾第13位。我国(大陆)排名从78位跃升至第46位,进入全球前50强。
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国家主要做法大体是:1、建立完备的法治化体系。明确限定企业不得进行不正当市场竞争活动,如有发现,司法系统将进行严厉处罚。2、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这对于新经济投入要素集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3、施行激励性的税收政策。在吸引外资、鼓励生产性服务、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4、积极构建多边贸易体系。
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明确商事管理是公共服务,而不是“有权任性;” 是一视同仁,而不是规模、实力、所有制之间的歧视;是公开依法,而不是“暗箱操作;” 是简明、可预期,而不是繁复、运动式;是廉洁且廉价的,而不是腐败且“浪费”的。
为此,政府部门已经并正在作出种种可贵的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明确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力推“政府数字化转型”,等等
国务院第196次常务会议已然明确:“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但这件事必须跳出政府系统“自编自演”、“自说自话”的窠臼。完善营商环境的基本取向是:自贸区政策中的“自由化、便利化”;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法治化”等。或谓吴敬琏老先生指出的,要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但其中不可不察的是,捷径是借自贸区的“试验”,先行探索达致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理想境界。
自贸区必须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加强公正监管。公正监管和市场活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公正监管就不会有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就谈不上市场活力。第一,对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第二,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要领域实行全程监管。第三,对新兴产业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第四,对扭曲竞争行为加强公平竞争监管。第五,还要重视发挥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的作用。
四十年改革开放如果用最简洁的三个字概括,那就是“市场化”;而市场化改革必定有个与时俱进、臻于至善的过程。初级的市场化要进到高级的市场化,浅表的市场化要进到深层的市场化,传统的市场化要进到现代的市场化。
现代的市场化起码要夯实三块基石。首先是产权,产权要明晰,要保护。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文指出:“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最高法今年也发出一号文件强调:“深刻认识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重大意义”“努力实现企业家的胜诉权益”“切实纠正涉企业家产权冤错案件。”
其次是信用,信用要坚守,要敬畏。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诚实守信的经济,是公平交易的经济,而不会是坑蒙拐骗的经济,是强买强卖的经济。在当下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人人、事事、时时”的行为都在被记录。依靠全社会的重视,加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可望迎来一个信用经济的再造期。
最后是法治,法治要完善,要践行。从“熟人经济”到“陌生人交易”,需要有配套的防风险的机制和办法。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要有一整套的维护公平交易的法律制度,同时确保其有效执行。法治的意思,既包括法制健全,也包括治理有效。
从发展的大趋势看,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它从人的本性即人性出发,最大可能地调动了人创新创业创富的正能量,同时又最大可能地防止和消解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化才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是改革开放的方向,它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我们深化自贸区改革,正是要率先把它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示范区。
——2018年12月1日在第二届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法治论坛的主旨演讲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