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观察系列#总1250 


“2022年6月20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作题为《忠实践行 “八八战略” 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报告。之前的2021年底,省咨询委要求其成员对大会报告稿的起草提出咨询建议,为此撰写下文并送呈。现作为“新观察”系列的“旧文”,予以“首发”……”


 旧文首发,2021年12月14日成稿


一、牢牢把握“现代化”这一核心词,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个“一百年”,主要任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个“一百年”,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现代化。

过去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悟到了一个观点: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论”。在我看来,科学发展有点类似于共产主义,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是一种臻于至善的理想境界,但一下子达不到。科学发展天上掉不下来,地里长不出来,只能从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型而来。但转型发展要转得起来,并转得到位,最后还是要靠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我又连带悟到了另一个观点:即“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文创新”“全面创新论”。在我看来,现在人们讲创新,一口气能说出十几个、二十几个创新。但是归结起来,无非三大创新:一是和生产力的变革相联系的,叫作科技创新;二是和生产关系的变动相联系的,叫作制度创新。但无论是科技还是制度,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离不开人。科技由人来研发,制度由人来治理;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同时人和人在生产中又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人特别是人的行为,却是由思想和意识支配、由价值观偏好和追求引领的,这里还有一个人文创新的问题。和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人文不创新,科技和制度的创新都无从谈起。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盖因欧洲中世纪有文艺复兴在先;中国改革开放兴起,则因为有“真理标准讨论”在先。从“十四五”规划起,我国进入了现代化新发展阶段。那么,理所应当的,也应该以现代化的人文创新,来引领科技和制度的创新;以创新发展,来引领转型发展,最后达成现代化的科学发展。

为此,在浙江实现所谓“高水平小康”以后、进入现代化进程转折关头的第一次党代会报告,要对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路径、新举措,思想上要有一个系统的反思、梳理和总结。以往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开以来七十多年浙江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我们怎么样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现螺旋式上升,与时俱进地开辟浙江版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30年、15年和第一个5年是什么(目标愿景)?怎么办(部署安排)?现代化转型转什么(对象)?怎么转(实质性动作)?如此等等,作为重在思想性的党代会报告,都需要有一个正面的回答和解读。

二、“为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先行省而奋斗”的主题好,但要建立在对共同富裕目标、定位和内涵进行科学把握的前提之下。

改开四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但无可否认,全社会贫富差距也显著拉大了,老百姓意见不少。长此以往,会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共产执政地位的自信,现已的确到了必须认真面对、加以解决的时候了。但推进共同富裕,也要防止急于求成的空想主义倾向,更要防止滑入均贫富的民粹主义陷阱。6月3日在中央关于浙江高发共富示范区的《意见》见报之前,我应邀在中国新闻网《共同富裕 浙商方位》论坛上做了一个演讲。我对民营企业家说,很好推进共同富裕,我理解你们主要是两句话、十六个字:一句涉及第一次分配,叫作“按劳分配、照章纳税”,另一句涉及第三次分配,叫作“确有余力、发自内心”(第二次分配主要是政府特别是财政的事)。尽管党中央和省委在多个场合对此都作了极具针对性的正确引导,但舆论场上的喧嚣和实际工作中得来的感受,显然和我们的初衷相距甚远。

这当然不是一个“就共富论共富”孤立的问题,但从中确应看到巨大的发展隐忧。如果正确的思想结合正确的作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事实上却带来“迷茫”“困惑”及“躺平”等消极影响,事情就会开始变得麻烦起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建设“中心论”的重提,以及对共同富裕“首先论(首先是‘做大蛋糕’,其次是‘切好蛋糕’)”的强调,对于纠正社会认知的偏差,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

记得在省咨询委最早讨论共同富裕、为省委建言献策时我就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三次分配的基础制度完善;而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于政府再分配环节特别是税制的完善。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权利又都集中在国家。浙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争取高发(高质量发展)共富示范区的牌子,难点在这里,但改革的突破口也在这里:浙江能否基于“法不溯及既往”的前提,创新出一个税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并取得中央的充分授权,籍此使得市场主体既能大胆创新创业创富,又能对合法财富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百分百”安全感?这种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文明进步和法治健全的“生态环境”,浙江若能凭借高发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之机营造成功,那我们就一定能再造当年深圳特区那样的发展奇迹!

 

三、浙江的现代化发展,还是要大兴实事求是之风,紧密结合浙江的实际,发挥浙江的特色竞争优势。

浙江是改开以来全国发展的优等生。浙江做对了什么?我在一次公开论坛演讲(后在公号文转发)中谈道:“首先,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做到了坚定不移的尊重和保护民众致富的天然合理性。”“其次,在我们认同了百姓致富的天然合理性之后,我们就顺理成章的激活和推动了浙江省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最后,浙江这些年来做对的事情,就是民众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造就了四个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主体性经济形态。”具体是哪四个呢?“第一个是激活市场主体内源内生动力的叫民营经济,第二个是依托绿水青山转化的叫生态经济,第三个是面向未来科技成功加以应用的叫数智经济,第四个就是很好兼顾‘两个健康’和‘精神富有’的叫人文经济。”我在这里主要是围绕经济讲的,但竞争优势绝不限于经济。

其中特别是对民营经济,那可是“天下悠悠、唯此为大”的事情。12月2日下午,我参加省委高发共富示范区的咨询委挂牌仪式及理论研讨会,我发言的第一条就讲了这件事情:“围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两个重点,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确保所有制和竞争中性,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改开以来,浙江是靠发展民营经济中游争先、后来居上的。民营经济是我们“走在前列”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饭碗。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整个社会主义特别是初级阶段,怎么估量也不会过高。

那种说中央选浙江作为共富示范区,是因为浙江为富不仁的“老板”多,所以要摸摸他们“头皮”的言论,固然是居心叵测、恶意编造,但社会上“仇富”情绪的弥漫及某些媒体的不当宣传,事实上又和蚂蚁“暂缓上市”、反垄断、反资本无序扩张等事件搅合在一起,确实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心中投下了不小的阴影。现在众多民企都在谋划重新戴上“红帽子”,并非是为了认真参与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而是为了规避当下从银行信贷到公共投资等领域吃的“哑巴亏”,也是希望由此换取一顶政治上的“保护伞”。

近日我重温总书记当年在浙商大会上的多次讲话,以及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民营经济新飞跃时“五个转变”、“五个提高”的重要报告,感慨良多。如果我们一直能像习总书记那样,对民营经济爱之既深、又寄望甚远,那该有多好!稳预期,尤其是稳市场主体的预期,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浙江只有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创出独树一帜、全国最优的人文和政策环境,持久地激活和吸引民营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不但用心办好现有的企业,还愿意不断创新、继续投资、踊跃投身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数智化变革的大潮,那浙江经济的基本盘就一定能稳得住,老百姓期盼的高品质生活也一定能“富得起”。

先就讲这些,不一定能落在文字上。但我总觉得,党代会报告起草这样的大事,不能操之过急,先静下心来讨论充分了、想明白了,最后落笔那还都是好说的。谢谢!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607篇文章 13分钟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