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此文为《浙商》记者陈晓2022年1月24日对我的采访,曾发表于《浙商》2月合刊《特别策划》栏目P61-64。衷心感谢媒体人的再创作。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首次提出2022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经济压力,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那么,在全球新冠疫情反复的形势下,国内宏观经济能否“稳”出发,“稳”进取?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将如何应对,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的一年,又会出现什么新挑战和新趋势? 

作为曾直接参与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执笔人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刘亭研究员在《浙商》专访中,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大家能在困难中找到新机遇、在压力中迎来新进展。

 

2022年的经济工作难度很大

《浙商》2021 年经济整体平稳收官,全国不变价GDP 同比增长8.1%,两年复合增长5.1%。浙江作为中国经济风向标,您会为浙江去年的经济表现打多少分?

 刘亭:我不太喜欢为年度的经济运行打分。如果一定要打分,从去年来看我给90分。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挑战很大。2021年我省经济运行表现“ 相当不错,亮点多多,足以彰显浙江发展的韧性。全省GDP预计可完成7.35万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2%、10.4%。这些数据,在世纪疫情面前、“三重压力”之下,可以说得上是足够有料、足够亮眼。但是,早在两个月前,我就在《2022年经济工作断想》文中,在对浙江经济多有赞誉之后,坦陈“疫情持续影响、中美博弈加剧、市场主体预期不良,加之内需和消费不振、节能双控压力加大、输入性及成本推进型通胀苗头已显,2022年的经济工作难度很大。”

《浙商》在您看来,影响202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刘亭:对于经济走势的展望,多少年来我似乎总是一句老话:既有点“谨慎乐观”,又有点“杞人忧天”。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虽然当下还有“老本”可吃,但发展的动能若不能尽快成功地转入创新驱动,那一味沿袭传统的势能,必定是难挽颓势、江河日下。2014年最高领导人提出“新常态”,是对动能转换的又一次战略指引,但人们似乎还沉浸在“第二大经济体”的“自嗨”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醒。我们看发展的大趋势,不但要横向和世界比,还要纵向和自己比;不但要看一年的静态,还要看多年的动态;不但要看确定的统计数据,还要看不确定的预期即人心。

当前,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工业增长低于出口增长、投资增长低于利润增长等现实反差,都在昭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的背后,凸显的问题是“预期转弱”。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要煞费苦心、单列篇幅,一连串讲了五大“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与稳定和改善全社会预期息息相关。预期不稳,经济难稳。而其中最重大的一个指向,就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提振民营经济要靠说实话、办实事

 

《浙商》有经济研究者指出,疫情之下,中国经济的修复是结构性的,民营企业比国企、央企恢复得慢。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激发民企经济的活力?

刘亭:民企经济恢复得比国企、央企慢,主要还是因为“预期不稳”。民营企业家的心神不宁,是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感到迷茫和困惑。当然,从客观角度来看,像一些带有自然垄断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等上游产业盈利空间较大,在经济上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而跟老百姓直接消费相关的下游产业,则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被动位置。

疫情迁延不愈,冲击正常经营。经济活性降低,消费增长萎缩。在这种背景下,如若我们的舆论场上再有点风吹草动,政策执行又时不时地运动式、一刀切,再加上传统市场守不住存量、新兴技术又不愿投增量,统计数据和现实体验还有些落差,那民营经济的投资和运营,自然而然就会趋于谨慎和保守。

有些因素是外部客观情势,我们改变不了。但毛主席也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觉得现在提振民营经济最紧要的事情,简单说来就是说实话、办实事,徙木立信,收拾人心。《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一个“徙木立信”的典故。战国末期,秦孝公授命商鞅推行新法,为体现守信践诺,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木头,宣布只要有人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金。百姓觉得意外,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商鞅多倍悬赏至五十金。终于有一愣头青将木头搬将过去,商鞅兑现承诺,以明不欺。随后推行变法,果然令行禁止。

辞旧迎新之际,我曾在公号上连发三文,力主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其中第一篇就以阿里的达摩院、云计算和蚂蚁金服为例,呼吁“政府能否避虚就实,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行政作为,来宣示浙江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的鲜明导向,并以此最大限度的稳预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民营经济与时俱进,再上层楼。一是‘合规’:要对法律和规则常怀敬畏和谦卑,再也不能“见着红灯绕着走”(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红灯”),甚至以“闯红灯”为傲为荣;二是“创新”:彻底摆脱短缺经济条件下“萝卜快了不洗泥”的传统思维,下决心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赢取新飞跃、新辉煌;三是“情怀”。学习进步,提升境界,以更博大的胸襟和更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尽心尽力、添砖加瓦。

  

聚焦“数智化、生态化和人文化”

 

《浙商》您是政策研究的资深专家,能否为我们的市场参与者建言,新的一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政策风险?

刘亭:现在很多政策的大方向都是不错的,但在执行方面问题多多,比如 “运动式”、“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再好的政策也会扭曲走形,让政策收效大打折扣。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政策执行务必要求真务实,稳健可行。对企业而言,及早清醒地把握政策大方向,是件头等大事。平时学习不够,总是“老牛赶山,推着干”,那必然被动。比如已经说了这么多年的“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即便是没有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转型都早该实质性启动了!还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合规经营是底线。企业自觉随流扬波、顺势而为,就足可化解政策风险。

《浙商》展望未来,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描摹中国经济将出现的新趋势?

刘亭:说新也不新了。无非是在原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现代化”的基础上,今后要更加聚焦于“数智化、生态化和人文化”。数智化即数字信息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疫情在一定意义上还加速了这一进程。生态化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广覆盖、深介入,双碳达标是硬任务,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成为主流。人文化好像比较冷僻,其实一点儿也不。经济是人参与的创新、创业和创富活动,而人是有思想、有价值观偏好和追求的。唯利是图和共享致富就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浙江要为全国的共同富裕进程作出示范,就不能不高度重视经济的人文化(精神富有)发展。

《浙商》面对浙江2022年的经济工作,能送上您的寄语吗?

刘亭:寄语不好说,我只想借此表达三层意思:一是要认真落实袁书记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一金四最”三句话,义无反顾地坚持擦亮民营经济的金名片;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基本盘”,“稳字当头”首先要稳住这一吸纳就业、稳定经济的“主阵地”。二是要切实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突出数智经济“一号工程”和挺进三大科创高地,不拘一格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不但要强调科技创新,还要配套推进制度创新(深度市场化改革)和人文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三是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力戒心口不一、知行脱节,坚决整顿和改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以实则有形的作风转变,力推看似无形的预期转强。总的还是那句大白话:信心源于实干,不要内卷、不要躺平,更不要玩虚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浙商》今年将迎来亚运会,杭州也将成为第三座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您觉得亚运会能为杭州经济产生多少拉动?哪些行业会比较热?

刘亭:亚运会不如G20来得是时候。如果没有疫情袭扰,杭州的旅游、文化等产业都会迎来新的高峰;但牵涉到疫情,这个话就有点难说了。对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的杭州而言,原本只有办好亚运会这一重挑战,如今在办会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重大规模人员交流带来的疫情防控挑战。办好 2022亚运会,对杭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大型赛事组织管理、智慧城市高效运营、防疫安全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实战演练,其能力也必将得到大幅提升,并为今后杭州的国际化发展、中心城市功能强化蓄势待发。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