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机遇永远只属于那些审时度势、顺势应时,清醒、坚定、有作为的人们!

 

 

 

“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否?何为?

(之三)

 

 

(上接之二)

自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爆发,温家宝总理就在2009年两会的答记者问时说道,“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可我在学习了他的讲话以后,却认为可以做一点“小小的修正”——只加一个“第”字:“今年是最困难的第一年”。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最困难的一年”每年都这么说,但似乎每年又都这样波澜不惊地过来了。

直到去年,我觉出这个话的份量来了:2018年可非比寻常!这一年的挑战:一是内外挑战“双碰头”,二是伤到了信心预期和内生动力,三是一般的说法已很难加以改变,除非出现达成共识的实质性突破。否则的话,压力会愈来愈大。我也相信,多少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这一年将是带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关键一年。因此我在一篇题为“清醒、坚定、有作为”的短文中,也谈了一些我就应对挑战、突破重围的对策思路。

一是无论国际如何风云变幻和“不确定”,首先我们“是要把自己的事办好”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如果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贸易领域,说句老实话,那倒真不是什么“捅破了天”的大事或难事。问题暴露在贸易领域,但根子却在两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争,在于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战略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长期摩擦乃至于“严重对立”,是早就可以预见到的。但我们有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尖锐、这么根本呢?其实我们的思想准备,也还是不足的。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同比增速是6.3%。这个增幅在全世界排第几?在所有大的经济体中仅次于印度,排世界老二。美国今年上半年是多少?是增长2.5%。其中一季度是3.1%,二季度是2.1%,我们的增速比它还是要快多了。但这些年下来,我国的运行一直是一个缓慢下滑的趋势,至今也没有什么改变。有的专家已经在说,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在5%~6%之间,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上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我们需要关注,但我还是更愿意跟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私下做一些交流。我们的经济运行情况到底怎么样?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反过来讲也是一个道理——你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最准确的。    

当然,把形势看得严峻一些,不是惊惶失措、六神无主,而是要把我们自己的头脑搞得清醒一点。现在这点困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多困难相比,其实还真算不上什么。那时候的困难,可比今天我们遇到的大多了。但只要我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最后还不是一步步地走出来了吗?

二是“自己的事情”千头万绪,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以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去稳预期,强信心稳经济是毫无疑问的。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那人心浮动、社会动荡,肯定是不行的。但依我来看,只要现行宏观调控和供给侧结构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目前并无“硬着陆”之虞。值得担心的,倒是市场主体的信心预期和内生动力的“塌方”和“崩盘”。因为说到底,经济还是人参与的活动,而人是有思想、有预期的,人的行动又是由思想和预期去支配的。如果人们对未来的走向和前景感到迷茫和困惑,信心和预期出了问题,那传导到实际的经济工作中,将像是发生了瘟疫一样,会造成大面积的灾难性后果。

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向何处去?改革开放之路还要不要走下去,一度大家是有点迷茫的。结果小平同志是怎么选择的?1992年他已经退休了,在家颐养天年了。按照他个人的想法,他是要担当起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历史使命、以身作则“全退”的。以他的内心,他也不愿意再来就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说三道四。但是到了这样一个很有可能国家就要走回头路的历史关头,他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完了全程,发表了振聋发聩的“重要谈话”,拨正了中国这艘航船的前进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谁不改革谁下台”,“三个有利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那些话说得是多么好啊,今天拿来看也都是真知灼见,更准确地说是远见卓识!

再譬如去年曾经出现的围绕着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一场“舆论场风波”,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从年初的“消灭私有制”到“新公私合营论”,从“离场论”到加强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控制论”,一时间奇谈怪论多多,“搅得周天寒彻”。这些言论,完全无视党的一贯立场和政策精神,彻底抹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招摇过市、甚嚣尘上。以至于在短短50来天时间里,总书记五次发声,才给全社会吃了定心丸,树立了“定海神针”,这又岂非咄咄怪事!

有鉴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些论述都很好地贯彻了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关于民营经济“长期坚持”、“内在要素”和“自己人”的讲话精神,也回应了社会上对“所有制中立”、“竞争中性”的热切期盼。

三是市场化的改革,要拿出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实质性突破去稳定预期、增强信心。还记得刘鹤副总理说的那句话吗?“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什么意思?那就是改革不能坐而论道,不能花拳绣腿,而是要拿真章、动真格的!遥想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来路,党中央是怎么做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天下归心的?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顺应大家摆脱贫穷、实现温饱的朴素愿望,支持普通的劳动者和基层的干部,大胆地冒,大胆地闯。大包干出来了,国企承包制也出来了;个体户出来了,民营企业家也出来了——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那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什么万马齐喑的“两个凡是”,什么抱残守缺的僵化体制,都可以破,都可以改,“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0年前,我们要解决的是加快发展,实现人均GDP800美金的问题。而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温饱首先是要调动体力劳动者,特别是几亿农业劳动力的积极性。小康之后的现代化,则是要进一步调动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几亿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当年留给我们的从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入手的经验,并没有背气过时:无非是一个国家、集体(单位、机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无非是一个“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体制机制,关键就是看您能不能去落实,敢不敢去突破了!
前面讲的是就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而言的。对于在座的各位浙商企业家,大家要记住的一点是,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产儿。只有国家确立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政方针,才会有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我曾在一个浙商参加的闭门会上用了一个词,叫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说的是树上的鸟巢如果让人打翻在地,窝里的鸟蛋就会被统统摔碎,更无可能再把小鸟给孵化出来。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变了,那在这个舞台上出演的民营企业也会慢慢退场。大家都说“大包干”是一场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场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就是一块大蛋糕,国家集体个人三块怎么分,三者利益怎么兼顾?计划经济讲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像人民公社那样的“一大二公”最好。但如果是搞市场经济,那就对不起了,得反过来,“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想想看大江大河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小溪小河、涓涓细流,最后曲曲弯弯,才汇合成为长江黄河,才流奔到浩瀚海洋。自然界是这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同样道理。
作为企业经营来说,除了守法合规、诚信敬业以外,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要专注市场、聚焦主业办企业说到底是要听取市场的信号,迎合市场的呼唤,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提供出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就不愁没有好的出路。还有一个,很多包括很大的民企的衰落和垮台,都和一度盲目扩张、战线过长,最后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有关。所以办企业还要注意把握好负债率,特别是在经济大环境偏紧、投融资风险偏大的时候,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方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还要学习任正非的忧患意识他搞电子信息,也算是头部和高端产业了。他早早地就意识到了,中美最后必有一搏。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占了先、逞了强,无异于是刨了美国国家利益的“祖坟”,那必然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所以他在十多年前,就会有海思芯片的备胎计划,就会有鸿蒙操作系统的备胎计划。如果华为不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下手,只争朝夕地研发,那今天早就被“灭了”。华为被灭,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大家用脚指头都会想得明白。
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下,往往会有更多“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机遇。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是一个道理。但再小的机遇,也不会凭空到手。大家记住了:机遇永远只属于那些审时度势、顺势应时,清醒、坚定、有作为的人们!
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话题,我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全文完)

 

本文根据作者2019年8月9日下午在2019浙商(夏季)论坛上的演讲速记整理

点击阅读:

“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否?何为?(之一)

“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否?何为?(之二)

 

——成稿于2019年8月9日

“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否?何为?(之一)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