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客观地说,在改革开放最初的30年,走出大包干的这一步,搞成“第二次土改”已实属不易。稳一稳,较之城市缓走一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外部条件已然改变的情势下,依然闭目塞听、墨守陈规,就变得毫无道理了。


之前我曾用两篇点评,回答了我对“究竟谁是地主”之问。我在系统回顾了我国农地权属变迁的基础上,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且“长久不变”的“第二次土改”之后的农村地权状况,曾如此写到——

“经过这次土改,农村土地的地权,变成了集体和‘私人(家庭)’的共有。最终产权在宪法的神圣殿堂上,毫无疑问还是‘集体公有’;但除此‘(看似)虚置’的功能定位以外,一直和实际使用、经营、收益和处分(指承包权流转)相联系的‘最实在的产权’,其实已经个人(家庭)‘私有化’”了。

需要指出的,这种情况并非农地的特有。就拿城市土地来说,从来《宪法》上言之凿凿的,都是“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八二宪法》第十条)”但因随后适应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988宪法修正案作出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正是这一条堪称革命性的突破,“铁板一块”的城市国有土地,可以将最终所有权和实际使用权“两权分离”了。分离的结果,是改变了“国有国用(国营)”的一统天下,不但非国有主体可以使用国有土地办厂开业(生产性活动),就连私人个体,也可以拥有属于私人产权的住宅(生活性活动)了。没有这两个实质性的进展,我想国家的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包括数亿城市居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约也都是海市蜃楼、镜月水花吧!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这等好事在实际生活中,仅仅成了城市和国有土地的“专利”,农村和集体土地却丝毫不得分享。对此,周其仁先生曾在一篇慷慨激昂的万字长文中,详尽阐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并发出了对政府有关部门敷衍塞责、有失公平、滥用职权,甚至是“违宪嫌疑”的声讨。

如果我们终究认可国有土地的“两权分离”在实践中是成功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同时也是符合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的。那我们就得检讨,为什么对于同为公有体制的农地,却不能“一碗水端平”?究竟是我们有意要给农民以不同的国民待遇,还是我们认为宪法的效力只限于城市?尽管有人辩称,虽然土地皆为“公有”,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还是有所不同,所以土地制度可以有别。但既然公有程度更高的(如果有的话)国有土地,都可以“借道”70年使用权,让土地包含其中的住宅“私有财产化”,那公有程度更低的集体土地,怎么就不能同样“借道”长久不变的使用权,让农地的“用益物权”“私有财产化”呢?

客观地说,在改革开放最初的30年,走出大包干的这一步,搞成“第二次土改”已实属不易。稳一稳,较之城市缓走一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外部条件已然改变的情势下,依然闭目塞听、墨守陈规,就变得毫无道理了。

一是人口自由迁徙和农村人口城市化。过往我们用户籍和票证制度,将农民牢牢 “锁定”在土地上的做法,早已作古。不但农民自发地进城打工、就业创业,连党和政府都在城镇化的旗号下,全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农民进城当然是不违法的,但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今后还是要正式重申《五四宪法》的“人口自由迁徙”为好。

二是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和萎缩。大约也是由于“饿怕了”,过往我们严格控制农民离开土地,包括为了应对“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的大饥荒,我们还将大数三千万的城市人口“精简下放”回农村。但是现在呢?我们要推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耕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或家庭农场集中,发展现代农业,恨不得要转移出一大半农民!浙江的老书记张德江当年在号召推进城市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算得上是至理名言。农民转移出来不等于就是同步减少耕地,而是种地的人少了,人均的耕地多了。保护耕地,靠一部用途管制的《土地管理法》也就足够了。

三是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民纳入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为什么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互助组一直搞到人民公社?那是老人家对土地兼并、饥民造反怀有高度的戒惧之心,也是对老百姓和农民兄弟怀有深厚的阶级情谊。但生产关系跑得太快,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的认知能力,反而生出了一个困扰执政党至今的“三农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反思和借鉴,我们已经意识到,固守那点土地并不能给农民系上一条安全带,建立一个包括农民在内的均等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保体系,那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

去年底习总书记曾就农地改革问题指出,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我来看,孙宪忠先生倡导的农民 “带地入城”模式,正是通过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并经使用权流转以“活化地利”,来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同步推进所谓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十八大语)”的。

(成稿于2015815日,曾刊发《中国城市化》2015年第8期)

 

背景文章:

中国农民“带地入城”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调查孙宪忠)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