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如果大家是真想科学发展的话,那么就应当首先把转型发展的

 

 

旧文新发 

 

实质性推进转型发展

——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若干思考

(之四)

 

上接之三)

  二、主线明晰  

 

请大家注意,对大家过去经常讲的结构问题,我现在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作“发展结构”。因为我觉得,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在内的经济结构,已经涵盖不了我们在研究发展时对结构问题所要表达的内容。于是我把前面讲到的还有五个结构问题,最后用“发展结构”来个“一网打尽”,因为都是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涉及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干脆就叫“发展结构”算了。

与此相关联的,我也对省委提出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六个字做了我个人的解读。我认为,“转型”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指发展结构的升级。虽然大家都在讲“经济转型升级”,但在严格意义上,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讲到这里,还让我联想到对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解读。说句老实话,一般人的望文生义、顾名思义,总是把“经济发展方式”理解为纯经济的内容,是指经济建设领域内的“发展方式”。但在事实上,胡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上的主旨讲话中,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10个字的下面,一口气展开了八大方面。这里面既包括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也包括了社会建设,又包括了文化建设,还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经济”概念。

我这样罗哩罗嗦地对大众流行的概念进行追根溯源的解读,不免伤神费力。但你原来没有想到使用一个更综合的概念,一旦在党的最重要的文献上讲出去了,那又怎么办?那当然就不太好改口了。就像将“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大家耳熟能详了以后,突然有一天又改为了“又好又快发展”,那该多麻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了8个字,“发展模式转型”用了6个字,而像今天讲座的标题就是“转型发展”,只用了4个字,整整节约了50%!反过来说也是效率提高了一倍,但意思表达是完全一致的。

在启动这次“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时,我记得还是在2008年的一次会议上,我在讲到“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时,曾讲到过一组三个词,也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首先,我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或者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来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所以第一位的要求、总体性的要求、引领性的要求,毫无疑问就是“科学发展”。但是,科学发展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类似于共产主义。我们原以为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建成,1958年的时候,我们就说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才发现,共产主义之前还有一个长长的社会主义社会。再以为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建成,后来又发现,社会主义之前,还有一个长长的初级阶段。再再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快就会建成,后来小平同志说了,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长长的100年。这样一看,大家“等得花儿都要谢了”。

同样道理,科学发展天上掉不下来,地里也长不出来,在达致理想境界之前,我们一定会经历一个长长的转型发展阶段。因为“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一锹挖不出一口水井”。我们立足的现实、我们前进的起点,就是大家轻车熟路、习以为常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经过转型,而且恐怕是四个到五个五年规划期的转型,是不可能进入到科学发展的理想境界的。

所以,我在这里套用毛主席当年的表达方式:如果大家是真想科学发展的话,那么就应当首先把转型发展的这篇文章做好。毛主席在1956年论及“十大关系”的时候说,如果你是真想把国防建设搞上去,那你就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只有奠定了经济建设的坚实基础,我们才有余力来搞好国防建设。如果你是真想发展内陆经济,那你首先要把最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展起来,或者像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说法,那时才能更好地反哺西部,支持西部大开发。

这样一来,就从科学发展带出了第二个中心词——转型发展。但转型发展要能转得起来,见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创新起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的创新,其次是体制的创新也就是改革,第三个是人文精神的创新也就是重建。这三个词是一组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概念。如果把这一组概念作为基本的线索去理解,我看“十二五”或者是更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中国和浙江发展的主线就算是切实地把握了。

当然,对转型发展省里的《基本思路》也有系统的表述,这也就是吕省长关于“三大转型”的经典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经济转型在文字上还有一点个人的不同意见。第一个也即“经济转型”,不应该是像原来那样,叫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推进经济转型”。这里边,恐怕还有一个概念内涵上的错位。也就是中央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我们在三大转型中讲到的“经济转型”,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仅限于经济的比较狭义的概念。因为我们在讲了“经济转型”之后,另外同步还讲到了“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

既然我们自己构建了一组三个层级的转型,那我们就要注意,在引用中央文献中的规范提法时,应该与字义有一个更为恰当的对应。我是主张使用“以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的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体现的是总量的扩张方式、财富的积累方式。大家注意看十七大报告,在这个重要文献中,主打的词汇是“经济发展方式”。但这并不影响在同一个报告文本中,照样出现了“增长方式”的概念。这就好比“主打歌”,我们一个歌手出了自己的专辑,一定会在CD的封面上亮明自己的主打歌。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不是“张三”完全代替了“李四”,“李四”就销声匿迹。而是“张三”覆盖了“李四”,“李四”还照样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应该向上海人学习,办一份杂志叫《咬文嚼字》。好比“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你不咬文嚼字是搞不明白的。我们既然是研究部门、咨询部门,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恐怕还是得搞得确切一些、精准一些。

在“以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的经济转型”之后,就是“以社会结构转换为主的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主要是指城乡结构,还有一个是指收入人群的结构,即形成橄榄型的社会,中等收入的阶层要扩大。这个叫社会转型。

再然后是“以体制机制转轨为主的政府转型”。市场主体也有体制机制转轨的任务,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集中在政府。现在的企业改革,说句老实话,更多地是要依靠政府的转型到位它才能够实现。好比说政府对要素资源的掌控,更多地要通过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定价去实现。在这么一种政府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才会想到去节约资源,才会有效地利用倒逼机制。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政绩目标,可以以低地价、零地价甚至是负地价来招商引资,你说怎么可能引导企业去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所以,最“聪明”的企业家的应对就是“圈地”,以后我的厂子办砸了也不要紧,只要若干年后把这块地一转手,所有的亏损都可以得到补偿,而且还会有盈利!全社会的“圈地运动”因此愈演愈烈,包括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在大量发生和存在。

我们浙江目前“批而未用”的土地还有上百万亩,就很说明问题。土地都“名花有主”了,但就是不急着用,不用也可以坐等升值。我现在搞实质性的投资,弄不好连老本都要搭进去;那我就先把这块地给压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而政府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有各式各样的法律条文、政策法规,但到最后竟然也无可奈何。什么时候“龙颜大怒”了,或许会抓一、二个典型——谁要你顶风作案,撞到枪口上来了呢!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的管理都是盯住这种盆景式的表达,最后整个社会的面上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制造一点盆景让领导看看,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还是好办的。我们现在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政府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都在制造大大小小的盆景,都在以个别的案例来取代整个面上大的趋势演变,这是很要命的事情。

当然,我们讲转型一定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转型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恐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估计要4-6个五年规划,也就是20-30年。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一个转型过程。那个转型的主要特征,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束缚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这个转型,应该说完成得不错。下一个30年,还是一个转型。即从“以物为本”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转型,是一个发展结构调整优化的转型。这个转型也要20-30年。

但是,我们回过头去看,当初前30年的转型,它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其后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我们现在讲改革开放,就是从那个时候发端的、实质性地启动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希望把“十二五”规划期,变成一个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结构优化的发展模式转型的标志期。不是说“十二五”规划期就可以替代二、三十年转型的长过程,但凡事总会有一个带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起点。我就希望,“十二五”规划期能够取得转型发展的实质性突破,并以此拉开30 年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大幕。(下接之五)

 

点击阅读:

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若干思考(之一)

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若干思考(之二)

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若干思考(之三)

——成稿于2010年5月31日

 

 

话题:



0

推荐

刘亭

刘亭

5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文章